第532章:辩论(2 / 5)

这是一个朴实到了极致的目标,但却很少有人有真的去这么做。

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自认为高人一等,他们整天想着怎样才能中举人中进士,然后为官为宦富贵荣华,又有谁曾经想过“识字率”这个问题?

就算是大明朝再出现一百个李杜,也不如把让所有的民众全都认识自己的名字。

这才是真正的文治巅峰,不是任何一篇绝妙文字可以相比肩的宏图伟业。

既然义学堂的初衷和科举一点关系都没有,自然也就不必教授那些专门为了应付科举的八股文章了。

在张启阳的心中,包含四书五经在内的圣人教诲,真心不如一成识字率的价值,这两者根本就没有比较的可能。

“锦绣文章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何用之有?”年轻的教书先生笑道:“天下汹汹之时,那些个才子们能匡扶天下?还是能解民倒悬?”

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作为老派的传统文人,无论如何蔡枫华都不会接受这个观点。

传承了千百年的圣人教诲怎么能说是无用之物呢?

这天下不就是应该由圣人门徒来治理吗?

“所谓的治天下,不过是愚民而已。”年轻的教书先生很不客气的说道:“前有隋唐,后有两宋,哪一个能够抵御外辱了?哪一个能够富国强兵了?”

“隋唐宋元,甚至包括这煌煌大明,除了换一个人做皇帝之外,又有什么分别?老百姓吃不饱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还是穿不暖,这幽幽千年岁月已经过去了,却连一点点的进步都没有,这是为何?”

作为前任的“宰相”,蔡枫华竟然哑口无言,他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在长达千年的历史当中,其实整个社会并没有什么进步,作为昔日的统治阶层,蔡枫华当然知道这是一个事实而绝非信口雌黄。

只不过,在这之前,统治阶层只想把自己的统治延续的更加长久一点,而底层则在为了最基本的温饱而苦苦挣扎,从来就没有谁真的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

当年轻的教书先生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素来博学多知的蔡枫华登时就成了闷嘴的葫芦,连一句话合理的解释都给不出来。

“老夫倒要请教了,你说说这到底是因为何故?”

“无非就是出于统治阶层的需要罢了。”这个独臂的教书先生说的非常坦率:“愚昧的民众更加容易统治,也更相信所谓的是天命一说,仅此而已。”

“统治”“阶层”这些个新鲜的词汇蔡枫华绝对是第一次听到,但却可以揣摩出大致的含义。

这种话说出来简单,其实就是传说中的“屠龙术”,或者可以叫做“帝王心术”,从来就是高层秘而不宣的东西,也就只有张启阳才能如此直白的宣之于口。

“这应该就是张启阳……勇毅公教授给你们的吧?”

“无论是谁教授的,我只问蔡老先生一句,这话到底对还是不对?”

对,肯定是对的。

连圣贤都曾经说过“可使民由之,而不可使民知之”的教诲,这话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只不过没有这个教书先生说的这么直白这么坦然而已。

“唯有民智开,才能百业兴,百业兴则国家富,然后才有强兵,”这个独臂的教书先生说道:“放才蔡老先生已经听我讲过了地理课程,不知作何感想?”

什么作何感想?

你讲述的课程不就是一些地址知识吗?

山川河流九州万方之地,本就是客观存在的,这玩意儿又能有什么感想呢?

“佛郎机,不过弹丸之地,却能远渡重洋征服地球另一端的南北大西洲,拓地万里以成西方强国,更能跨越千山万水征服吕宋诸地,将我大明子民几百年的辛勤耕耘全部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