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辩论(1 / 5)

这一堂课的时间很长,将近一个时辰,对于上了年纪的蔡枫华而言,光是听完这一堂课都显得有些吃力了。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放学之后都不要急着走,还要给你们发新衣裳。”

对于这些个孩子们来说,能有一身新衣裳穿绝对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顿时欢天喜地拍着整整齐齐的队伍,分别领取到了各自的春装。

所谓的春装,其实就是一身没有挂衬没有里布的单薄衣裤,全都是仿照了毅勇军的黑色军装,除此之外还有一顶硬檐的帽子和一块四方巾,以及一条细细的腰带。

因为不是量体裁衣,学生们的新衣大多松松垮垮显得过份宽大,不过这样也好,可以在人长布缩的情况下多穿几年。

这样的粗布衣裳其实用不了几尺布,对于蔡枫华而言根本就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但是相对于那些贫寒的农家而言,则意味着可以不用花钱就平白的得到一套衣裤。

孩子们领到衣裤之后就一哄而散了,一个个黑色的身影很快就沿着地畔消失在田间地头。

“课程已毕,若有什么疏漏之处,还望蔡老先生多多指教。”

“课程尚浅,没什么好说的。”

孩子们的年纪还小,课程的内容也非常粗浅,很多知识点都是浅尝即止,太过于笼统。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真要是讲述那些深奥的大道理,孩子们未必能够听得懂呢。

“我看这些娃娃多已认识几个字了,为何不用《弟子规》《增广贤文》之书?或者是《千家诗》?就算是教授一些四书当中的内容亦无不可,尤其《论语》和《孟子》,似乎可以学习了。”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最传统的开蒙课本,差不多就相当于“幼儿园”读物,基本就是最粗浅的东西。

再往上一点,则就是《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了,基本相当于小学低年级的水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尝试着接触《论语》和《孟子》,这是当时教学的主要流程。

“花团锦绣的妙笔文章不过是求名求利之用,微言大义的圣人教诲也不过是单纯为了科举之用。”年轻的教书先生笑道:“我们教授学生,并不是为了虚名,也不是为了科举做官。实不相瞒蔡老先生,我从来都不是满腹经纶的宿儒,仅仅只是在军校中学了三年多四年不到的样子,又怎么能教授出考取功名的斑斑大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道尽了读书的终极目的。

十年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求取功名富贵的么?

不就是为了金榜题名的嘛?

若不是为了这些,读书又有什么用呢?

“开启民智。”年轻的教书先生说道:“让我们的后辈子孙睁开双眼认识世界,这就是义学堂的初衷。”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年轻的教书先生说不出这么慷慨激昂的话语,他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增长见识,就是为了开启民智,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仅此而已。

读书不是为了中状元,不是为了应付科举,而是为了睁开双眼用正确的目光从新审视这个世界。

“就算是能够做出锦绣文章,又有什么用?还不如多让孩子们认识几个字呢。”

“只要识字率能提高哪怕一成,也绝对比一万篇锦绣文章更有用!”

这个时代的识字率实在是太低了,真的连一成甚至是半成都不到,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认得自己的名字。

那些所谓的才子,就算他们能做出让人拍案叫绝的佳句诗文,也远远不如把整体的识字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更有现实意义。

我们兴办义学堂,不是为了培养出学富五车的才子,而是为了提高民众的识字率,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有最基本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