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召回永王(2 / 5)

只不过借着这个机会老调重弹而已。,

作为外戚,而且是最大的外戚,黄得功肯定无限倾向于翁皇后之子,这是所有外戚的本能。

太子为国之储君,是天下的根本,是大明朝的未来,既是皇帝的家事,也是万众瞩目的国家大事。

而以黄得功的身份,既是皇亲又是臣子,这个话题并非绝对不能提起。

这里边还有一层不大方便明说的意思皇帝短命。

先皇崇祯虽然是死于贼手,寿数只有三十多岁。

悊皇帝天启只有二十几岁,光宗贞皇帝泰昌,也就是崇祯的亲爹复隆皇帝的祖父,三十多岁就没了。

复隆皇帝这一支,似乎根本就没有长寿基因。

虽然整天“万岁”“万岁”喊着,其实寿数很短。

早早的立下太子,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万一皇帝没了,太子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继位,这倒并不是说盼着复隆皇帝早早的挂掉,而是老成谋国的心思,是为了江山社稷考虑。

只要确立了太子,到时候顺势继位也就可以了,可以避免出现很多不要用的纷争。

“子嗣尚幼啊!”

黄得功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看了看复隆皇帝。

复隆皇帝稍微一呆,马上就明白了黄得功的心意,这是在说他自己呢。

复隆皇帝是崇祯二年二月生人,崇祯三年正月就被册立为太子了,当时的年龄虽然说起来是已经两岁了,其实还不满周岁呢。

你自己还在吃奶的时候,就已经是太子了,凭什么你的儿子就不能在做太子呢?

你儿子好歹已经一周岁多了,按照虚龄计算的话,可以对外说是三岁。

你两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太子,你儿子三岁了却说年纪太小不能立,这个理由好像说不过去吧?

先皇崇祯帝,之所以册立当时还在吃奶的你为太子,并不是因为你人品好,也不是因为你天赋高,一个周岁的婴儿肯定不可能看得出是不是会成为有道明君。

当时之所以立你为太子,完就是因为你的身份嫡长子。

复隆皇帝是先皇崇祯的长子,而且还是出自大行节烈皇后,是周中宫亲生的嫡子。

“中宫开嗣嫡之先”这是崇祯皇帝的原话,也是当时立太子的根本原因。

就因为你是嫡长子,所以才立为太子,崇祯皇帝之后你就成了复隆皇帝,继承大统,拥有天然的大义。

“孩子太小”这个理由已经不能再成为一个理由了,若是再这么说的话,不仅是在打崇祯皇帝的脸,还是在打自己的脸。

“朕尚在春秋之年”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就已经说不下去了。

当年立你为太子的时候,崇祯皇帝才不过十九岁,周岁十,现如今你已经二十四岁了。

先皇十九岁立你为太子,你还有什么脸面说自己“年轻”?

难道你比当年立你为太子之时的先皇还年轻吗?

就算是复隆皇帝有一百种理由暂时不立太子,但是说到先皇,他就无话可说了。

应该怎么做,那是有先例的,你只需要按照先皇的路子去走,肯定没有错,难不成先皇当年做错了?

还是说立你这个太子立的太早了?

只要把先皇崇祯搬出来,就能把复隆皇帝堵的死死的,让人彻彻底底的无话可说。

别人或许不会用这种态度来和复隆皇帝顶牛,但立太子这个事儿对黄得功太重大了,他肯定会揪住不放。

只要皇帝同意了立太子,太子的人选根本就不需要选,因为他目前只有这么一个儿子,不存在选择的可能。

说句实在话,真要是立太子的话,黄得功肯定会更加忠诚,因为太子本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