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便宜(2 / 5)

伯,小孩子们就叫我郭大爷。”

这个老人很健谈“你叫我郭大伯就行了,哦对了,你这后生叫什么名字啊?”

“我姓朱,我叫朱季兴。”

“真是条好后生,你在地畔子上歇一歇脚,等俺们种完了这一拢,咱们就回家去。”

老人又拿起了犁杖,朱季兴当然不会在低头歇着看郭大伯一家人忙碌,而是顺势抄起了犁绳搭在肩上。

和其他的天家子弟不同,在军校里头朱季兴也吃过不少苦头,就算不是什么吃苦耐劳的彪形大汉,至少也不是身娇肉贵的纨绔子弟了。

但这耕种之事真不是他的所长,拉着犁绳才走了一个来回,肩膀子就疼的厉害,累的呼呼直喘了。

“罢了,罢了,你这后生一看就不是种地的出身,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头吧?”

“郭大伯说对了,我确实没有耕田种地的经历。”好在朱季兴的年纪很轻,还能咬着牙坚持下去“郭大伯,你家种的好像不是麦稻之粮啊,这是种的甚么庄稼?”

虽说朱季兴不是那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天家子弟,却知道这个时节不适合耕种麦稻。

他根本就不认得郭大伯一家正在扦插的植物到底是什么东西。

“果然是不知农事啊。”郭大伯笑道“这是葛麻呀,种的是葛麻。”

原来这种叶子仿佛人的手掌的植物就是葛麻。

葛麻确实不是粮食,却是北方尤其是黄河以南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江南的桑林。

华夏当中的这个华字说的就是“花服之美”,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特指丝绸锦缎。

绸缎之属都是抽丝剥茧的蚕丝制成,而丝绸终究是有钱人才穿的起,绝大多数老百姓还是穿的棉麻纺织品。

棉花虽然已经广为种植,但这个时代的棉花产量极低,只能算做是一种辅助类型的农作物,真正的主体依旧是葛麻。

天下的衣衫被服,至少有四成是麻布制品,真的可以算是“衣被天下”了。

“我听说现在种棉就很不错,郭大伯为何不多种棉呢?”

郭大伯嘿嘿的憨笑着“种棉确实可以多卖些银钱,但种棉太吃功夫,不如种麻简单省事。而且这葛麻比棉更耐旱,也能容些功夫。”

棉花本身就是耐旱的作物,但葛麻更耐旱。

尤其要紧的是,棉花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太大,不如葛麻便于打理,更简单更省事,唯一的缺陷就是这玩意远远不如棉花值钱。

当初,复隆朝曾经试图推行“改稻为桑”的政策,就是因为桑田可以出产生丝而丝绸价格更高,这当然是为了增加朝廷和各级官府的收入,但这项政策却在民间遭遇了极大的阻力,老百姓们根本就不愿意种植那么多的桑田,而是习惯于继续种植早已熟悉了稻谷。

朝廷一直都无法理解,既然种桑的收获更大,老百姓们为什么就是不肯执行“改稻为桑”的政策?

唯一能够说得通的解释就只有两个字愚昧。

老百姓们太愚昧了,不知道朝廷和官府是在为他们好。

现在看来,真正愚昧的不是老百姓而是官府。

在农事上,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绝对胜过一大群夸夸其谈的官府大老爷。

任凭你弄出了多少政策,都不如实际操作更有说服力。

种桑的收益或许真的更大一些,但却非常吃劳动力和工时,超过了普通农家的承受范围之后,那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若是强行推广就是典型的恶政,不仅起不到国强民富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郭大伯一家人宁可选择耕种葛麻也不种植棉花,就是最好的例子,居庙堂之高,却脱离了实际,这是万万不行的。

朱季兴忍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