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便宜(1 / 5)

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在千万年的时光当中,已从一个地理标识演变成为某种精神象征,狭义上的黄河流域从甘、凉之地一直延伸到了黄海之滨。想免费看完整版请百度搜

而广义上的黄河流域则基本涵盖在大半个北方,黄河不止一条,光是在开封府的地界上,就有三条之多。

除了那条真正的黄河之外,还有两条“小黄河”。

所谓的“小黄河”其实就是黄河的支流,但是现在却连支流都算不上了。

从元末开始,因为泥沙淤泥和战乱的缘故,这两条支流就已和真正的黄河“分离”开来,在三百来年的岁月里,逐渐成为典型的季节性河流,即便是在丰水期,水量也少的可怜,根本就无法行驶舟船。

到了枯水期,干脆就断流了。

随着近百年的开垦和持续的断流,位于开封府中东部地区的这条小黄河几乎已完消失,只有在连续暴雨的时候才有那么一点点水。

虽然日已西斜,但余威尚存,依旧热的让人无法忍受,稍微动弹一下就会汗流浃背。

辛勤的农人们不顾炎热,以疯狂热情在贫瘠的沙地上进行着掠夺式的开垦。

年长者扶犁,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拽绳牵引,身体绷成了一条直线,几乎要和地面平行,挥汗如雨的耕种着。

女人和孩子们而从远处把掐下来的秧苗搬运过来进行扦插。

对于勤劳的农人而言,只要有了土地,就会不畏辛劳的进行耕种,这是传承了千万年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兴起的基础。

远远的,从东南方向走来了一个人,是永王。

自从“离家出走”之后,永王就孤身一人北上了,离开了繁华富庶的江南一路向北,终于走到了中原腹地。

抬头看了看已渐渐落下的夕阳,舔了舔几乎要干裂的嘴唇,朝着这家正在耕种的农人走了过来“老丈,我途经路过此地,走的口渴了,想讨一口水喝。”

正在耕种的老农放下手中的犁杖,从地头上拎起一个黑陶瓦罐,直接就把瓦罐递给了永王。

和这些庄户人家打交道,没有那么多讲究,直接拎起瓦罐口对口的喝了个痛快。

“敢问老丈,这里距开封还有多远?”

“开封?远着哩。”

这位农人已经很老了,眼窝子深深的陷了进去,眼睛虽然很小却炯炯有神,古铜色的脸庞之上爬满了仿佛刀刻一般的皱纹,微微的佝偻着腰身,一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汗衫子上补丁摞着补丁,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他那瘦骨嶙峋的胸膛。

“俺这辈子都没有进过城,也不晓得到开封到底有多远,我估摸着,少说也得走三天吧?”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庄的老人而言,村庄之外的世界就和天涯海角一样遥远。

“再问老丈,这附近可有客栈?”

“客栈?”老农笑了,露出残缺不的牙齿“大地方才有客栈哩,俺们郭家村可没有。你要是找客栈呢,至少还有走一天,而且要走的快一些,到了朱仙镇就有客栈了!”

朱仙镇,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因为岳武穆而名动天下。

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虽然已过去了几百年,却依旧在历史的时空中回想着。

还有走一天才能到朱仙镇,永王已经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后生,别再往前走了,前面没有宿头了,一会儿跟我回家,咱们爷们就宿在一条炕上凑合一夜,明天再走吧。”

“如此就多谢老丈了,敢问老人家高姓大名?”

“我姓郭,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姓郭,郭家村嘛都是姓的,没有旁姓,耕田种地的哪有什么大名?大家伙都叫我郭大,年轻的就叫我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