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国策(3 / 4)

这个事情,他是极力赞同的。

一来这确实是大明朝的军政弊端,确实需要改革,再者也是可以趁这个机会把皇权散布到天下,而不是仅仅只是体现在江南一隅之地。

国家改革军政制度,不是针对毅勇军,根本就不需要得到张启阳的认可,就能趁着改革军事的机会对毅勇军做出一番改造。

要不然的话,整个长江以北都是张启阳的实际控制地盘儿,朝廷连一根针都插不进去,假以时日必生祸端。

“李卿所言极是,朕已知晓这减负之意,你继续往下说。”

“臣以为,减负之外,还需开源。”李中利状元面对皇上和群臣侃侃而谈“皇上为天下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今之世,战乱方休民生凋敝,正可以重新确定田亩以利万民。”

这“确田”二字虽然说的轻飘飘,但却重若泰山,比刚才说起的“军政改革”还要份量十足。

他虽然说了很多,但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重新分配。

在战乱的过程当中,很多百姓逃亡,家室空荡田地荒芜是普遍现象,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重新统计人口数量,重新丈量田地,来一次重新分配。

这个思想和李自成起家的“均田”制度完就是一回事儿。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份量十足的举措,就是因为这个制度会极大的触动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利益。

自赵宋王朝以后,就是皇室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格局,动士大夫阶层的利益会动摇国本,这种话也就少年血热的利中利状元敢于说出来,那些“老成持重”的官员是万万不会说的。

因为土地兼并,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zàofǎn,这个道理连崇祯皇帝都知道的很清楚。

士大夫阶层占有了天下近半的土地田亩,却享有不纳税的特权,为了剿灭叛乱只能把沉重的赋税转嫁到老百姓的身上,老百姓的生活愈发困苦,zàofǎn的也就更多,这是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复隆皇帝已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了,早在他还在北京城当太子的时候,在钟粹宫中,那个时候的张启阳还不是张大帅而是张侍讲,当时张启阳就曾经很明确的指出过这个问题。

那个时候身为身为太子的复隆皇帝还不是很明白,对于这个问题的感触也不是很深,自从经历了甲申国变之后,逐渐看到了民间的疾苦,知道了灾难的根源,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心思,但他始终没有敢于真的去那么做。

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么做会彻底得罪整个士大夫阶层,会动摇国本!

现如今,携光复北地之威,皇权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也许可以趁这个机会做一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了。

虽然已经有了这个想法,但毕竟兹事体大,牵扯的范围太广,又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所以皇帝并没有对此发表任何意见,而是淡淡的说道“李卿所言不无道理,然干系重大事关国体,还需慎重思量。”

“陛下……”李中利似乎还想说点什么,复隆皇帝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而是很快转移了话题“此事容后再议,还是先说说酬军之事吧。”

光复北地收复故都这个事,虽然是北伐军做出来的,但北伐军的主体就是毅勇军和扬州军,早在很久之前,张启阳就以“便于协同”为借口,事实上把扬州军给合并了,而朝廷又严重缺乏对扬州军的事实掌控,也就只能听之任之保持了一个默认的态度。

毅勇军的功劳,不管怎么说,都不容抹杀,谁也贪不去。

如此天大的功劳,肯定要有高封厚赏,但到底怎么赏呢?

这是一个难题。

封官?

虽然大明朝从来就没有“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个说法,但这个称呼是当初崇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