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国策(2 / 4)

复隆皇帝自己都有些飘飘然了,颇有几分雄才大略伟皇帝的得意,好歹他还算是比较清醒,知道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不是一味沉浸在“光复北地收复故都”的喜悦当中。

“而今故都已经收复了,虽还有些许残敌,终究不过是跳梁丑辈已不足为虑。众卿应仔细的议一议,这接下来应如何作为?”

最主要的战争已经结束,虽然还有些残破的散兵游勇,却已不值一提,顺手扫平就是了。

最要紧的是接下来的国政大计应该定下一个大的方向。

“天下汹汹数岁,家室残破百业凋敝,正应行黄老之法,颐爱民修养,方能巩固国本!”

黄宏东说的这一套,基本上算是对的李自成等反贼和清虏轮着番的折腾了这么多年,已经伤了天下的元气。

老百姓遭受了不少苦难,方方面面都有待修补。

现如今最应该做的就是与民休养生息,大兴轻徭薄赋的爱民举措,才能让国库充盈才能让老百姓们安居乐业,这是国家稳定的根本,而且是根本之中的根本。

总的来看,黄宏东说的这一番话真心没有错,但却是毫无营养的废话,虽然政治正确,但却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经历过连年的战争之后,大家都知道应该休养生息,这是一个不变的大方向,也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兼顾老百姓的感受和朝廷的利益呢?

在这个事情上李中利大状元最先拿出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方略减负和开源!

所谓的减负,不仅仅只是减少民间的赋税,而是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整治改革,最要紧的就是裁减官吏,削减庞大的官僚体系,极力避免以往臃肿的政治架构,减少朝廷的负担。

同时,开始着手削减兵员数量,朝着精兵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军队的数量,这就是减负的主题思想。

从大局上来看,年轻的李中利状元说的这些都很有针对性。

臃肿庞大的官僚体系极大的恶化了大明朝的财政状况,按照朝廷体制,一个中等县的县衙里头应该只有四到五名官员,这些人都是有编制的,吃的是国家的俸禄,足以应对一个中等县的事物。

但是事实上,一个中等县的县衙里头往往有二十多个正式的“在编人员”,严重超编的状况在繁华富庶的江南体现的尤其明显,一个衙门里有三四十个大大小小的“老爷”而且都是有品级的,一个小小的税所就能安chāj七八个九品的税吏,这种状况屡见不鲜。

这些人不仅仅只是吃国家俸禄,还大肆搜刮地方,绝对是大明朝的一大弊端,是时候做一番改革了。

革除弊端,精简人员,这是个得罪人的事儿。

而且不是得罪一两个人,是要得罪天下的基层官员和胥吏,也就只有李中利大状元这种热血青年才敢于主动提出来。

至于他说的改革军制,同样是大明朝的“老大难问题”。

大明朝的军队制度早已老旧过时,而且规模极其庞大,号称三百万控弦猛士,其实有很多根本就是纸面上的数字,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完就是军官们在吃空饷而已。

就算是真正拥有的实际军事力量,真正能打的也没有几个。

被李闯的百万乌合之众打的丢盔弃甲甚至丢了半壁江山,就已经足以说明一切了。

维持复隆朝的存在,甚至是整个北伐大计,基本上都是由毅勇军来完成。

毅勇军总共就那么一点点兵力,却能打出一个满堂喝彩的局面来,这说明什么?

说明兵贵精而不贵多,真正的精兵只要维持很少的数量就已经足够了,乱七八糟的军队只会弥兵耗饷,根本就起不了什么作用。

虽然复隆皇帝还没有表态,但是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