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毅勇军不奉召(1 / 4)

南京,虎踞龙盘之地,金粉形盛之所。

作为大明朝的旧都,南京城的规模和人口数量远超北京。

早在大明朝正式建立之前,朱元璋还是吴王的那个战乱时代,南京城的人口数量就有七十余万,再加上下辖的上元、江宁两个上等大县,总的人口规模超过了百万之数。

在这两百多年的漫长时光当中,南京城几乎没有经历过战火和大的灾难,又是江南富庶之地,人口数量逐渐攀升。

到了现在,南京城到底有多少人已是一个谁都搞不清楚的事情,只能做出一个粗略的估算。

根据崇祯十四年的奏报,南京共有八十二万丁壮,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人口数字绝对不会少于二百二十万。

就算是扣除下辖的县城,光是在南京直辖范围之内的人口,应该会在一百五六十万上下。

身为府尹的王宣同本就是科道出身,从来就没有治理地方的经验,尤其是在扬州、仪真等地的百姓涌入之后,面对着那些千头万绪的琐事,王宣同的脑袋都大了。

近百万外来人口突然涌入,如何应对?如何安置?已经所产生的各种问题,都亟待解决。

偏偏王宣同王府尹刚刚上任,连府衙的吏员都认不齐呢,颁布的各种命令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好在他还有一个办事得力的副手府丞刘乾龙。

天文数字的外来人口突然涌入,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比如说治安状况的极恶化和飞涨的物价!

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简单而又粗暴砍头!

盗窃、抢掠等等这些治安问题,根本就不用审判,直接用刀子说话,连续砍下上百个人头之后,恶化的治安状况马上得到了扭转。

对于那些个囤积居奇趁机涨价的商贾,采用了同样的砍头方略,效果同样出奇的好!

为了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刘乾龙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捐献令”。

在朝廷当中有职位的官员、吏员,以及本地的乡绅、富户,都要捐献粮米资材,用来救助这些个外来人口。

这一次,并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南京城中的大小官吏,乡绅富户们就纷纷踊跃捐献。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的觉悟高,而是因为刘乾龙的名声足够的大。

以血腥手段拷掠寿州富户,杀的人头滚滚;在仪真一夜之间坑杀几千降卒然后一把大火将整个城市化为灰烬,又强行驱赶着数万仪真百姓渡江南来,“阎罗刘”的名声早已传遍长江两岸。

为了一点粮米资材就和凶残狠辣的“阎罗刘”过不去,实在不值得。

偏偏有些个勋贵官宦觉得自己根基深厚,完不惧刘乾龙,怀着舍命不舍财的心思做起了“刺头儿”。

对于这些人,刘乾龙毫不客气,把他曾经在寿州做过的那些事情又重新做了一遍直接上门拷掠!

不管什么样的“刺头儿”,只要把大夹棍一上,也就硬不起来了。

再要是打肿脸充胖子的和“阎罗刘”叫板,到时候就不是上夹棍而是直接上刀子了。

作为刘乾龙的顶头上司,王宣同王府尹很清楚的知道这些钱粮的重要性,但却对刘乾龙的做事手法很不满意太简单太粗暴甚至太血腥了。

不应该用这么暴烈的手段对待这些富户官僚,毕竟他们是大明的子民而不是敌人。

就算他不愿意捐献,也应该好言相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么直接动夹棍动刀子,和土匪还有什么分别?

“好言相劝?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刘乾龙根本就懒得理会迂腐的王宣同“这些人知道的大道理一点都不比你王大人少,平日里也总是唱些个忠君报国的高调,但是触犯到他们的利益,马上就把那些个仁义道德抛之脑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