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新令(2 / 4)

年为一期,合格即可视为自动中举。

中举之后,依旧可以遵循以上条例继续上升,以此类推。

所谓的科举,又称“跳龙门”,虽然可以飞黄腾达,但难度却是极高,真正可以中举人的少之又少,至于说中进士,考状元,那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事情。

可以考中的终究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读书人注定一辈子默默无闻老死荒野,但这个“学举法”却做出了极大的改变:不需要多么天资聪慧的天才,也不需要作出什么花团锦簇的文章,更没有必要背井离乡的去考试,也不必再去会同学、拜座师,只要老老实实的在地方上教授孩子们读书认字,就可以得到同样的功名。

“六十岁的老童生”是很多读书人的真实写照,很多人靠了一辈子,最终到了白发苍苍的时候还仅仅只是一个“童生”,小吴庄的吴大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一批人的数量极大,但却作不住名动天下的文章,甚至没有资格到京城来考试一次,勉勉强强算是“半个”读书人而已,说好听一点叫做“夫子”,说的难听一点就是“穷酸”。

虽然他们的能力有限,虽然他们籍籍无名,但却拥有最基本的文字功底,给全天下的孩子们开蒙,做个私塾先生肯定是可以胜任的。

只要到各地的义学中去教学,四年之内能够教出一百二十个学生,而这些学生可以认得八百个字,就算是通过了“乡试”,自动取得举人的头衔,按照市井民间的说法,那就是从秀才升级成为“举人老爷”了。

穷一生之功,未必能考中一个举人,还要经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最要紧的是家里的经济状况大多不允许供应一个专业的读书人。

但是,只要去义学堂教学,所有的这一切困难全都可以迎刃而解。

四年之内,教一百二十个学生出来,每日识字八百个即可,这是传道受业的壮举,是师者的本分。

当然,下层的读书人更注重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说每年六缗的“学俸”,再加上每年一丈二尺粗布和六斤精盐的待遇,足以确保普通下层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温饱。

这项举措,让教学层位一种可以解决自身温饱问题的职业,而不是如以前那样,仅仅只是冬闲时节才偶尔教授几个蒙童。

每年六缗铜钱,折合不到五两银子,虽然不多却也不算少了。

关键这是“学俸”而不是学费,既然带上了一个“俸”字,那就表示是吃财政饭的,是朝廷开出来的俸禄,怎么说也算是公务员的待遇了呢。

更何况还有非常宽松的上进机会,这绝对比单纯的参加科考要实惠的多。

只要自己的学生不是特别的蠢笨,最多当二十年的“义学教授”,就有很大的概率混出一个进士头衔,最次也是一个举人,这绝对是个天大的便宜。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学举法”必定可以促使识字率的飞速提升,而且是几何级的爆炸性增长。

“千言万语不如勇毅公的一句话。”安宁公主面带微笑的说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说的好哇,百年之后,寰宇之内都是读书人,这才是旷古未有的大事,仅此一项陛下就可以直追秦皇汉武了。”

“我也这么认为。”和复隆皇帝不一样,新的皇帝很少使用“朕”这个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自称,尤其是在私下里,总是你我相称,虽然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但却少了几分帝王应有的威严。

和复隆皇帝不一样,新皇并不喜欢把所有的功劳都揽到自己的身上,有时候他甚至不把自己当皇帝看待,也不觉得这个皇帝有多么尊贵多么高高在上。

在永王这个新皇帝的心目中,皇帝仅仅只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至于说“天命所归”“真龙天子”那一套说法,则就更加的是无稽之谈了,他从不信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