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亩产四五千斤的粮食(2 / 3)

不离十了。再想到童涪文刚刚“义正言辞”那番话,大臣们看他的眼神都有些意味深长起来。这个童大人这么针对蒋文渊,怕不是有什么猫腻?

童涪秋只觉得脸都被打肿了,且不那个红薯是不是真的高产,至少这红薯真是人家自己种的,亲自下田种的。

太子殿下亲眼所见,连反驳都不能。只好捂了笏板,灰溜溜的退回队伍里。

夏景帝点了点头:“如此来,这个蒋文渊确实有几分本事。不过,童卿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是要慎重一些。众卿觉得该派谁去合适?”

这时一直没话的司农寺卿金耀林出列道:“臣愿意前去核实。”

景帝一见他便乐了:“哟,这个还真得你来最合适。你们司农寺专管农桑,起来也是你的份内之事。这样,金卿,你即刻挑选几名靠谱的农官随行,朕再给你派二十名羽林卫随行,到了青州速速查明此事。若此事属实,务必配合好蒋文渊以青州县主中心,明年大力推广红薯,不得有误。正好也让农官们学学怎么样种红薯。”

“臣,金耀林领旨!”

这事暂时有个了结果,景帝让人把那篓子红薯让人拿去御善房蒸了,蒸好后再送来勤政殿,他也想尝尝这红薯是个什么味儿。是不是真如信上所,那般软糯绵甜,饱腹感强。

红薯一事后,朝议继续。临散朝前,内监将蒸好的红薯送来。

但见那托盘上,一个个或长条或椭圆的红色果实,热腾腾的散发着一股好闻的香味。内监率先拿起一个,外面是溥溥的一层红色的皮,剥开后里头是黄澄澄的果肉,香味诱人。

内监吃了一口,顿时眼前一亮,同景帝点了下头。

景帝便亲自上手拿了一只中等大的吃了,果然如蒋文渊信上所,口感软、糯、绵甜,便是无齿的老人和孩子都可以。他只吃了一个就已经半饱了,果然饱腹感极强。于是,景帝对红薯更有信心了。

至于信上所,食多容易放屁的事,他压根没当回事。在吃饱肚子面前,放屁这样的事,几可忽略不计。

东西不多,许多大臣们都是两人分一个甚至三人分一个。尝过之后,都此物大为可行……

下朝后,景帝拿过信件又看了一遍,纳闷道:“这个蒋文渊,若是朕没记错的话,他好像是今年的探花?这好好的一个探花郎不在翰林苑待着,怎么跑青州种地去了……”

且金耀林领了差使,当即就回去选人了。

次日一大早,金耀林便带着几个农官和随从,及二十名带刀羽林卫的,一路快马加鞭奔往青州。

这待遇这排场还是大夏司农官外出办差的头一遭,足可见景帝对新粮种的重视。

一路餐风露宿,风尘仆仆,金耀林一行终于在十二天后赶着关城门的档口,进了青州城。

蒋文渊有想过朝庭会派人来,没想到会来的这样快,还是司农寺最高长官金大人。诧异的同时,心中也倍感欣慰,想来陛下是极为重视这新粮种的。

金耀林一行将近三十人。县衙压根安置不下。蒋文渊只得差人就近包下了一家客栈,置了酒饭,将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安置了。

金耀林等一众农官,一连在马背上颠了十几天,老骨头差点散架。

不过他得记得此次来的使命,第二天一早被催促着去看红薯。

既然大人们都不怕,蒋文渊一个的县令自然不会拦着,当下便带人回了西津渡。

虽来时心里便有所准备,等看到仓库里堆成山的红薯时,还是吓了一跳。之后蒋文渊又领他们去看了那一亩半的红薯田。

此时红薯田里只留下些干掉的红薯叶,和另外半亩还未来得极收割的黄豆。

金耀林运气好,一脚踢到个落在土里的红薯,忙宝贝似的捡起来,拍干净上头的泥土,心的握在手里。

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