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两个犟种杠上了(2 / 4)

这么多时间精力!当初,当初就该直接找日本人!”

一直沉默的马保平重重地坐到沙发里,摘下眼镜,疲惫地揉了揉眉心:“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那禁运条例难道只针对美国佬吗?你以为日立、三菱、欧洲那些公司就能绕开西方的禁令卖给你?”

“那份清单,卡死的不是美国一家,是几乎所有能制造这些先进设备的西方国家!有钱也买不到,这就是现实!”

韩则刚默默点燃了一支烟。袅袅升起的烟雾在他面前弥散开来。

宋运辉深吸一口气,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灯火璀璨却又无比陌生的城市夜景。片刻后,他拿出笔记本,坐回桌旁,摊开文件。

事已至此,沮丧愤怒都解决不了问题。他必须立刻起草报告,将“洛达因禁运单方面终止合作”这一沉重而冰冷的结果,连同马保平的判断,如实地、清晰地汇报给部里领导。

消息传回国内,部里紧急召开了多轮会议。最初的震惊、失望与愤怒过后,巨大的压力反而凝聚成了一种必须前行的决绝。

高层领导亲自拍板:“立刻启动第二套方案!全力推进宋运辉同志提出的国内设备整合替代方案!”

会议明确了由宋运辉担任此方案的负责人。

“小宋同志的技术水平在年轻一辈中最过硬,这个方案也是他提出的,由他牵头整合力量,部里上下全力支持!时间紧迫,立刻行动起来!”

走出部里那栋厚重的大楼,一阵冷风袭来。宋运辉看着远处冬日的天空,脑海中清晰闪过两个月前在东海浩然国际产业园食堂里,秦浩跟他谈话的情景——当时对方就直接点出了禁运的风险,并明确建议准备国产替代方案。

“姐夫……真是料事如神啊……”

宋运辉一行回国后,立即带上核心的技术骨干,立刻开启了马不停蹄的全国调研行程。金州石化机械厂、沪江压力容器厂、西北重型设备集团、南方精密铸造厂……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国内主要的大型化工设备制造厂商。

在深入技术交流的过程中,一个现象引起了宋运辉特别的注意。

在金州石化机械厂的技术研讨会上,该厂主管技术的副厂长在探讨工艺难点时坦诚地说道:“宋总工,不瞒您说,几年前我们厂子设备老旧,技术落后,工人心气也低。是浩然国际这些年持续不断地给我们下了高标准的出口订单,逼着我们引进新设备、改进工艺、学习管理。那真是一点情面都不讲!做不好就退货罚款。但熬过来了,现在才有底气敢跟您坐这儿讨论东海项目这种高端设备的制造方案。”

旁边陪同的总工程师也深以为然地点头补充:“厂里七成以上的技术骨干,都是被浩然国际的订单淬炼出来的。”

这番话让宋运辉深感震动。他从未如此真切地认识到,秦浩不仅仅是解决了某个项目的外汇问题,更是通过浩然的全球业务,实实在在地带动和提升了一大批国内关键制造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为今天的国产化替代方案积累了宝贵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储备。这种影响,深入而长远。

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概念。会议室里争吵、沟通、修正;工厂车间现场勘察、测试数据、修改图纸;无数个通宵达旦的会议、堆满文件的宾馆房间、记录得密密麻麻的技术笔记……

韩则刚也放下了所有成见,将自己深厚的技术积累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国产化方案的优化中,对每一个技术细节都力求尽善尽美。精诚合作之下,最终形成的《东海化工一期主要设备国产化替代方案与实施总纲》,凝结了无数技术人员的心血,获得了部里的正式批复!

项目正式运行后,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的宋运辉更加忙碌。这天刚开完一个关于设备订货周期协调会,技术骨干方平拿着一份文件,脚步匆匆地在走廊上赶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