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心心相印(1 / 4)

两宋传奇 东方唐宋 4445 字 2个月前

抵达厅堂,张明远在等候,子午、余下、明红、月儿早已摆好饭菜,众人坐下来,喜笑颜开,吃起饭来。青城山弟子也在大灶吃饭,一个个有说有笑,都夸明红、月儿的菜做的好吃。

费无极赞不绝口,笑道:“这东坡肉,看上去不错。”用筷子夹菜,但见一碗东坡肉,红得透亮,色如玛瑙,夹起一块喂到嘴里尝上一尝,顿觉软而不烂,肥而不腻。嚼起来,颇为地道。

张明远也夹了一块东坡肉笑道:“好吃不贵,东坡肉。”

阿长乐道:“苏东坡可对此津津乐道,没曾料想猪肉也被苏东坡做成了美食,苏东坡也是个吃货。”

普安笑道:“据说,东坡肉起先可不叫东坡肉,而叫做‘回赠肉’。相传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学士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学士身先士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学士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了徐州传统名菜。”

武连道:“记得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名,在大宋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天下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子午道:“哲宗元佑四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佑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老百姓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上元佳节之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说话间娓娓道来。

余下感慨万千道:“追本穷源,苏东坡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创制,在黄州时加以发扬光大,在杭州时闻名全国。可谓一波三折,步步高升。”

明红道:“关于东坡肉还有许多故事。传说,苏东坡当年曾云游四海来到永修境内一个叫艾城的地方。三伏天,苏东坡救了一个中暑的小孩。作为农夫的父母,买了两斤猪肉,用一束稻草捆着提了回来,想问苏先生的口味。恰巧,苏东坡正在赋诗填词,口中朗朗念着:‘禾------草-------珍---------珠-------透心香----’。农夫听了一楞,仔细琢磨,认为是让他把肉和着稻草整煮,并要煮透心。吃饭时,菜端上桌来,苏东坡见一块整肉,没斫没切,还用稻草捆着,不知是何缘故,又不好意思开口。农夫挺奇怪,就对苏东坡说:‘先生,早上我去问你,你不是说,和草整煮透心香吗?我是按你的想法给弄的,先生怎么不吃呢?’苏东坡恍然大悟,也只好顺坡下驴。没想到猪肉掺杂着稻草香味,十分清香可口。吃完饭,夫妇出门去了。苏东坡想:主人如此盛情款待,打扰几日了,十分过意不去。几次要走,主人都不肯,今日还是走了吧。主意一定,从包袱里取出五两纹银,放在桌子上,留下一张字条,上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