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9章 枉死丫鬟女配714(1 / 2)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灼人的热浪席卷整个王朝。

青石板路面被晒得滚烫,田间禾苗的叶片无力地卷曲着,连树梢的蝉鸣都显得格外嘶哑。

百姓们仍在酷暑中坚持劳作,汗水不断从额头滚落,在后背浸出深色的汗渍,又在烈日的炙烤下结成盐霜。

御书房内,君欣批阅奏章的手突然停顿。

几份来自南方的急报让她眉头紧蹙——多地已有数十人因酷暑丧命,田间劳作的中暑者更是不计其数。

朱笔重重搁在砚台上,她立即传召工部、户部重臣入宫议事。

烛火通明的议事厅内,女帝的声音格外清晰,“百姓正在烈日下煎熬,朝廷岂能安坐?”

翌日拂晓,一道特殊的圣旨快马加鞭传往各州郡:”清凉惠民“工程即刻启动。

君欣不仅从内帑拨出三十万两白银,更亲自绘制了水利工程图样。

她巧妙利用地势落差,设计了一套“活水降温”系统:山间清泉通过新挖的沟渠引入城中,在主要街巷形成流动的水网;每隔百步设置取水石槽,既方便百姓取用,又能让水汽蒸发带走暑热。

在女帝的亲自督导下,这项工程以惊人的速度推进。

短短半月,第一批完工的州郡就传来喜讯:城中温度明显降低,中暑人数锐减。

更令人惊喜的是,流动的渠水还滋润了路旁的树木,为行人提供了难得的荫凉。

一位老秀才在新建的水渠边感慨,“这流动的不仅是清水,更是陛下爱民如子的心意啊。”

君欣并未就此满足。

她又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凉茶亭”,免费提供消暑药茶;命太医署研制防暑药方,分发至各乡里。

当有大臣建议在皇宫也修建这样的降温水渠时,女帝却道,“百姓安康,朕心自凉。”

酷暑依旧,但百姓脸上的愁容已然舒展。

孩童们在水渠边嬉戏的笑声,老人们在树荫下纳凉的闲谈,都是对这位心系黎民的女帝最好的礼赞。

君欣站在宫墙上远眺,烈日依旧,但她知道,自己已为子民撑起了一片无形的荫凉。

盛夏时节,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荫行动”在君欣的倡导下席卷全国。

朝廷诏令一出,各州县立即设立树苗发放处,百姓每领十株树苗,官府便登记在册,待树木成活后可抵免相应税赋。

这一举措立即激发了全民植树的热情,从江南水乡到西北边陲,处处可见栽种新绿的身影。

君欣深知身教重于言教。

在颁布诏令的次日清晨,她便换上简朴的常服,亲自在皇宫各处栽种梧桐与槐树。

看着女帝手持铁锹、汗流浃背的模样,朝臣们纷纷效仿,一时间王公贵族的府邸、官署衙门的庭院都成了植树的热土。

更令人称道的是,君欣别出心裁地下令在全国主要官道实施“十里一荫”工程,要求每隔三丈必植一树,形成连绵不断的林荫长廊。

不到半年光景,纵横交错的官道两旁已是绿树成荫,往来的商旅再不必头顶烈日赶路,行人可在树荫下歇脚,车马能在凉荫中缓行。

而女帝的智慧不止于此。

在视察农事时,她注意到烈日下的庄稼往往因暴晒而减产,便与老农们促膝长谈,最终创出“梯次遮荫种植法”。

此法要求农户在田间间隔种植高粱、大豆等高低不同的作物,让高秆作物为矮株遮挡正午的骄阳。

令人惊喜的是,这看似简单的改变竟使农田形成了天然的温度调节系统——既避免了土壤水分过快蒸发,又保证了各类作物都能获得适宜的光照。

金秋时节,最先采用新法种植的州县传来捷报:不仅农人劳作时的暑热之苦大减,粮食产量更较往年增收两成有余。

老农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