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准仓乃百姓之保障,有它在,百姓便无后顾之忧。”
“朕定要让平准仓发挥应有的作用,让百姓在困难时刻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
君欣凝视着平准仓中堆积如山的粮食,眼中流露出欣慰的神色。
这座座粮仓恰似一位慈祥的母亲,在百姓遭遇天灾人祸、生计艰难之时,总能及时伸出温暖的援手。
每当灾荒来临,平准仓便会敞开怀抱,将积蓄的粮食化作甘霖,滋润干涸的土地,抚慰饥肠辘辘的黎民。
君欣深知,这些粮食不仅是百姓的救命稻草,更是朝廷爱民如子的最好见证。
看着百姓领到赈济粮时感激的神情,她更加坚定了完善这一制度的决心,要让这慈母般的关怀永远守护着天下苍生。
她更是将文教事业视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
文化传承如同维系国脉的精神命脉,唯有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才能使江山永固,社稷长安。
为此,她诏令天下州县皆设官办学堂,重金礼聘当世鸿儒担任教习。
在这些新建的学舍里,白发苍苍的经学大师们正抑扬顿挫地讲授圣贤典籍,年轻学子们端坐聆听,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奋笔疾书。
朗朗读书声回荡在青砖黛瓦之间,仿佛潺潺清流滋润着求知的沃土。
君欣时常微服私访这些学府,看到莘莘学子如饥似渴地汲取先贤智慧,她眼中便浮现出王朝未来的希望。
这些读书种子,终将长成栋梁之材,支撑起这个古老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乃国家之瑰宝,教育乃国家之根本。”
“朕广设官学,就是要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君欣在视察官学时说道。
她还心系寒门学子,特设“养贤银”以资贫士。
这项恩泽犹如雪中送炭,为清贫读书人点亮了希望的明灯。
那些原本因家计艰难而濒临辍学的才俊,如今得以免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地埋首经史。
在官学的斋舍里,受资助的学子们格外勤勉。
晨起便闻诵读之声,夜半犹见灯火通明。
他们深知这求学机会来之不易,个个都怀着报效朝廷的赤诚之心。
君欣时常命人查访这些受助学子的课业,见他们进步神速,便欣慰不已。
她说,“寒门出贵子,朝廷得贤才,这正是设立助学的本意。”
这项德政不仅改变了无数寒士的命运,更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成为可能。
君欣以仁心化育英才,使天下读书人无论贫富,都能在知识的殿堂里平等地追寻理想。
“陛下如此关爱我们贫寒学子,我们定当努力学习,将来报效国家!”一位贫寒学子感激地说道。
君欣以复兴文教为己任,下令重修皇家藏书楼阁,召集天下饱学之士编纂典籍。
在这座重焕生机的文化殿堂里,斑驳的竹简与泛黄的典籍井然有序地陈列于檀木架上,每一册都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厚重积淀。
皓首穷经的大儒们终日埋首于浩瀚书海,他们小心翼翼地修复残卷,考据辨伪,将散佚的篇章重新辑录成册。
修书处日夜灯火通明,学者们或执笔疾书,或低声讨论,将先贤智慧熔铸成一部部传世巨着。
君欣时常亲临督导,见老学士们以毕生所学倾注于典籍整理,青年才俊在故纸堆中探寻微言大义,不禁感慨这才是文明传承的真谛。
这些重新编纂的典籍,既是对往圣绝学的延续,更为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在君欣的倡导下,这座藏书阁真正成为了传承文明薪火的重要圣地。
“这些古籍乃先人之智慧结晶,若不加以整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