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6章 立二院政法分离,定国策群臣待封(2 / 4)

择精通律法者充任。”

“调御史台入提刑院,依原制执掌风宪,监督百官,肃正朝纲,仍许风闻奏事,并得参与重案审理。置中丞一员,秩正三品,统领诸道监察御史,奏报得直达御前。”

“原大理寺并入本院,为天下刑名最高审断之所。专理各路死刑、流刑重案,及五品以上官员罪狱,并复核天下疑案、要案。凡徒、流、斩、绞之刑,皆须经大理寺核准,于立秋之后统一勾决。置寺卿一员,秩正三品,总摄寺事。”

“度支院乃我大宋钱粮要地,故此院外当悬利剑,因此特设审计司,专司度支稽查。凡朝廷各部院、地方官府钱粮账籍,皆由其审计;文武官员涉贪墨侵吞之案,亦由此司讯查。置审计使一员,秩正三品,选熟谙财计之人任职。”

“神都四部既立,当设执法之官以理州县。故置按察司,以为刑宪之刃,深入地方。诸路设分司,州置执法曹,县设司刑判官,专理刑名侦审,并得升堂断案。民间词讼,皆由其专设之‘法堂’受理,不复归府衙统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另设提刑司,掌司法监察之权。诸路设巡按司,按期轮转,巡察属州。其职非常驻审案,而在复核按察司所判重案、受理百姓上申诉冤,并监察按察官吏有无枉法。其行踪不定,以儆效尤。”

“自今以后,凡民间讼案,由按察司属官侦审;徒五年以上及死、流之刑,皆须提刑司复核,再报大理寺终审,环环相扣,以防专断。百姓若对判决不服,亦可赴提刑司陈告鸣冤。”

“各地方州府官员,有权监督并举报按察、提刑二司不法,然不得干预司法。若遇疑案冤情,可呈报上级提刑司。如民、官同时上奏,以民词为先。另授巡按御史与执法曹官密折奏事之权,遇重大奸恶,许其直达天听。”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赵忠诵罢圣旨,默然退至一侧。大殿后排的臣工们却相视苦笑,心中暗涌:“陛下今日所颁诸政,初闻尚不觉有异,孰料每出一策,皆重似千钧。原以为不过重修律例,不想竟是要变更法统;方才只道是督察财税,转眼竟是要以法为刃,彻查天下刑名。”

但今日朝堂之上,那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梅执礼站在那里听完圣旨,当下迈步上前,“提刑院之制上承陛下如天之仁,下恤黎民求告之艰,使侦查、监察、审判、立法诸权既分且合,相维相制。此制一行,则天下刑狱得清,司法得正,实为社稷之幸,万民之福。然陛下方才所言,院下设七部,这律令馆、大理寺、御史台、审计司、提刑司、按察司只六部衙署,却不知这第七部?”

御阶之上赵斌闻言微微一笑,“这第七部,乃提刑院内特殊所在。若由赵忠宣旨,恐诸公心有不服,故朕当殿亲言”,赵斌说着扫视面前的三口铡刀,“这三口铡刀的权柄,诸位想必早已深谙于心?”

开封府三口御铡的威名,连市井百姓都耳熟能详,何况殿上群臣。赵斌话音未落,殿下已响起一片称是之声。

“自今日起,三口铡刀尽归提刑院。昔年先帝御旨依然作数,以此昭示提刑院权柄之重。日后凡遇特案,皆可请铡行刑——然所有审核流程,一步不得减免。”

梅执礼闻言目露疑惑之色,“陛下,莫非这第七部便是专理御铡一事?”

“非也,这群臣百官有虎头铡震慑,恶霸凶徒有狗头铡惩处。百官既有御史台监察,百姓亦有按察司主持公道,这龙头铡……又岂能闲置?”

说着赵斌收敛笑容,面色凝重的打量殿上众人,随即缓缓道:“提刑院第七部, 名为宗正案核司!”

“此司专理皇亲国戚、勋贵公爵之不法案事。权柄特殊,行事机密,直承于朕,不受地方及寻常流程制约。唯奉律令馆所颁之法,受大理寺、御史台监督。设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