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各取所需(3 / 5)

回到明朝当王爷 月关 9530 字 2021-02-19

江南是天下粮仓,苏湖熟,天下足,通商之后丝绸之利数十倍于农田,百姓贪近利,有地者必弃粮而植桑,种地者必弃地而养蚕织布,其余诸省皆非善耕作之地,若是粮储不足,天灾时必激民变,百年后如何本官不知,可是眼前就可能出现地大乱却不可不防啊”。

杨凌一腔热血,想的是关系国家历史转折的重要机遇,对当前大明的情形却思虑不足,李东阳虽听他描绘地前景颇为心动,可身为首辅大学士,他却不能不想‘食为天’这件头等大事。

不过杨凌一听‘苏湖熟,天下足’,心中有些奇怪,后世的俗语不是常说‘湖广熟,天下足’么,莫非这天下粮仓从近海向内地逐渐迁移过?

杨凌忽地想起正德亲政时曾批过一个试种安南高产水稻的折子,还有自已在鸡鸣驿时当成水果吃过地蕃薯,他抑制住心中的激动,向李东阳拱手道“李大人,若是下官能解决这粮食问题,将贫脊的内陆变成充足的粮仓,大人可肯支持下官么?”

李东阳瞧着他,目光一闪,微笑道“安南水稻试种的奏折已送回京来了,这稻种耐旱祛虫、能增产一成,老夫已奏请圣上,明年便在适种之地广泛种植,不过适种水稻地土地有限,增收一成可不足弥补江南米粮之失”。

杨凌心中喜悦,那玉米地瓜可是好种的很,什么沙地湿地,山坡草窠都能生长,农民若是再好好侍弄一番,各地粮食增收可不是一成,而是一倍都不止。这件大事自已怎么竟一直忘记了。

他现在只想赶快回去吩咐部下搜寻这种植有蕃薯苞米的地方,既然朝廷还没广泛种植这种作物,显然民间大多还不识得它地重要价值,自已抢先推广它,自已说出来的话也便更多了几分底气。

想到这里,他轻松地笑道“李大人不必担心,下官有办法解决大明粮储不足的问题,到时大人可肯鼎力支持?下官不才。蒙先帝、当今皇上宠信,却无寸功于江山社稷,若能办成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余愿足矣。”

李东阳惊诧地看了他一眼“好大地口气,粮食种植靠地靠天,现有地米黍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土地贫脊、气候不适地环境中大量增产的,这杨凌语气也太大了吧?”

他按捺住好奇,恬然微笑道“好。杨大人若能办成这件大事,便是大明第一功臣,比起开疆拓土、百战之功有过之而无不及,老夫自然是要力支持地,只是”。

他叹了口气。说道“老夫老矣,不若年富力强之辈,近来时时感到身体疲惫、寻常地奏折批阅起来也吃力的很了,焦大学士年纪比老夫还要大上许多。本官也不忍让焦大学士过于操劳,内阁的日常事务太多,没有人分忧,便是有心助大人排除阻挠,恐怕也力有不逮呀”。

杨凌一怔,李东阳这话不象推脱,又似推脱,他葫芦里到底卖地什么药?杨凌定睛瞧去。,见李东阳握着拳堵在嘴上轻咳着,可是一双老眼中却隐隐闪过一丝狡狯,不禁恍然大悟。

他暗暗笑骂了一声“老狐狸”,口上却呵呵笑道“焦大人刚入内阁,朝政多赖大人操持,难怪大人不能周详,听说大人举荐詹士府学士杨廷和杨大人入阁。下官也觉得杨大人才干、政识超卓不凡。是大学士的适当人选,我想皇上一定会同意杨大人入阁之事。

有杨大人为您分忧。到时沿海开禁、接待使臣、制订律法、用兵平倭、督造舰船,设立海关等等大事,想必大人就可以分身顾及了”。

李东阳一抚胡须,说道“但愿能如杨大人所言,那样老夫就放心了”。

两人对望一眼,不由得相视一笑。

“甘薯,没听过?嗯也叫红薯、番薯、大地瓜还是没听过?”

杨凌叹了口气,转身欲走,那矮矮胖胖的米粮店老板搔了搔头,忽地叫道“这位公子您说的是不是蕃芋?”

“蕃芋?蕃芋是什么东西?或许也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