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强行过关(2 / 3)

不住的。”

阿济格远在长江边上,吴三桂却在东北,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精准的判断,并非都是依靠推测,而是由着非常充分的事实依据。

英亲王阿济格挂大将军衔,横扫河朔平吞江夏,一举占领湖广,甚至威胁淮、赣一带,一时兵锋极锐,但这么广大的地盘其实根本就不是阿济格打下来的,真正的功臣应该是吴三桂。

当年,在陕西击败了李自成的主力之后,继续沿途追击,虽然主帅是阿济格,但真正的执行者却是吴三桂,当年吴三桂就是阿济格的副手。

转入荆襄进逼武昌,沿长江进军一路向东进入九江,死死的控制住整个长江中游,随时都可以威胁下游的江南,这个战略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就是吴三桂本人。

当时的清军兵分两路,分别从长江中游和淮扬方向威胁江南,一统天下的大势已成,各种政治势力和军事局面都对清廷非常有利,各地的前明官员和地方实力派纷纷望风而降。

在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清廷对吴三桂这个“前明重臣”的猜忌之心也越来越重,虽然屡屡加官进爵其实却是外示恩宠心存忌惮,当局面变得非常有利之后立刻就把他从前线召回,把他从南方调到了东北的锦州,美其名曰“藩屏龙兴之地”,其实就是对他的一种提防和戒备。

自从这以后,清军凌厉的攻势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回落,紧接着就是多铎战死江南,又有了现如今的湖广之败。

“听说明军中的领军人物是个叫做张启阳的?你对此人知道多少?”

作为前明的重要军事首领,整个明朝能征善战的将官吴三桂都很熟悉,但是对这个张启阳却没有多少印象,就好像那是一个凭空出现的人物。

“回王爷,据末将所知,这个张启阳本是老英国公遗失的次子,后来莫名其妙的回来了……”

“原来如此,怪不得我不知道这个人呢。”吴三桂说道“这个张启阳也算是个有本事的,但也就仅此而已罢了。”

攻克九江直逼武昌,打的阿济格狼狈万分凄凄惨惨,对于吴三桂而言,其实也不过如此,因为这一套战略根本就是他的翻版。

首先攻取九江,掐断顺江而下的可能,然后沿长江一线猛烈攻打,这一套最基本的战略和当年吴三桂攻占湖广的战略如出一辙,只不过是反过来而已,甚至连其中的很多细节都多有雷同之处。

对于吴三桂而言,湖广的局势怎么样,那张启阳又是个什么样的人,都遥远的事儿,不值得投入太多的注意力。

手指在地图上虚虚的划着,从山海关一直延伸到了京城,然后在京城的位置上重重一戳,登时就把厚厚的地图戳出一个大窟窿“这里才是核心!”

夏国相说道“此次王爷奉摄政王之命入关,却没有朝廷的旨意和批文,怕是还有不少麻烦。”

吴三桂哈哈大笑起来,声音洪亮直震动屋瓦“大变在即,哪里还顾得上那些个繁文缛节。我你之辈,同万千将士蜷缩于锦州苦寒之地,这分明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故事。只有这次进京才是天赐良机,说不得就是一场泼天的富贵,这天下大势尽操于我等之手,要说这个机会,还是那张启阳送上来的。”

若是没有张启阳的犀利攻伐,若是清军败的不是那么惨,吴三桂就只能老老实实的继续怂下去,继续留在锦州。

在接到多尔衮的密令之时,他明明知道这么干有违朝廷制度,还是当机立断毫不犹豫的率兵开拔。

凡大奸大恶之徒必是大智大勇之辈,吴三桂虽然是天下第一大汉奸,但却是个目光如炬的能人,最擅长把握机会,当年献出山海关投靠了清廷就的最好的说明。

现如今,朝廷内部纷争不休,已都了决出胜负的关键时刻,作为一支关键的力量必须要出现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