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永福秘史(2 / 3)

皇家宫闱秘事,瞬间就火爆起来。

从表面上看,这本《永福秘史》好像有些荒诞不经,但却对清廷的官制、法度和人物关系掌握的非常清晰,甚至连内宫里的情形都描述的一清二楚,说明作者肯定是个知道内情的人。

就算书中描述的不都是真人是事,肯定也有所依据,不可能都是假的。

这本书瞬间风行南北轰传天下,清廷也很快就知道了消息,立刻就做出了反映封禁。

将《永福秘史》立为禁书,严谨刊印、买卖、有违反者,以大不敬论处,并且责令各级地方官府严查此书,一旦发现立刻收缴焚毁,相应人等一律严办。

禁则佳。

越是官府大张旗鼓要禁止的东西,民间就越为流行。

开始的时候,一些人还把《永福秘史》当做是单纯为了吸引眼球的胡言乱语,朝廷如此大规模的封禁,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也许,这本书里说的人和事都是真的,要不然朝廷为何要如此大力度的进行封禁呢?

随着朝廷的禁令,很多原本不知道这本书的人也就知道了,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市面上已经没有了这本书的存在,但私下里却有更多数量的手抄本开始流传,无数人人挑灯夜读,尤其是看到那些香艳处,更是心痒难耐大呼过瘾。

“砍了,都砍了!”怒火中烧的多尔衮暴跳如雷的大叫着“崇贤书案,一应案犯不必再审,都枭首示众!”

崇贤书案,本不是多么重要的案件,只不过是因为查出崇贤书店贩卖禁书《永福秘史》,书店老板一家老小,还有伙计、最近到书店里买书的主顾,有关无关的人等一百多个,不论青红皂白,都砍头示众。

光是在京畿一带,这样的案件已是不是一起两起了,而是达十几起之多。

每次都是株连无数,都是杀身之祸。

脏水都泼到当今太后和摄政王的身上了,这还了得?

如不严刑峻法,岂不是要反了?

说当今天子顺治小皇帝是多尔衮的私生子,这样的言行绝对是重罪。

但多尔衮做的有些过分了。

除了查抄相关的书店和砍杀相关的人员之外,多尔衮又下了一道命令市面上现存的书籍文字者,必须部收缴焚毁,就算是《三字经》《论语》这样的常用读物,也不例外。

所有的书本,必须经有朝廷重新审定之后才能刊行买卖,否则就是图谋不轨居心叵测。

这道命令的打击面实在是太大了,一时间舆论哗然。

传承了千年的圣人书竟然成了禁书,立刻就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

对此,多尔衮并不在意“读书人不满意有能如何?他们念叨几句朝廷的法令就不施行了么?前番的剃发令,他们也是不满意的,现如今不照样乖乖的剃了头发留起了辫子做了大清国的顺民?”

“用科举拴住读书人的心思,让他们白首穷经的做一辈子学问,乖乖的做大清国才奴才就好。平日里可以装出一副尊重读书人的样子给天下人看看,却不能真的在乎他们的意见。前明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明朝的灭亡,就是因为太过于重视读书人,以至于读书人结成朋党左右朝政,亡国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永福秘史》一书,直接就把布木布泰描述成为水性杨花、阴险狠毒的女人,简直就是在世的红颜祸水狐狸精,就差直接说她是亡国的苏妲己了。

在这个事情上,布木布泰本人绝对是受害者,她的名誉遭受了巨大的损害。

布木布泰很清楚的知道这一盆脏水是从哪里泼过来的江南。

哪个读书人会吃饱了撑的没有事干,冒着抄家灭族的危险编造当今太后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