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召回永王(2 / 2)

斩杀黄台吉,这份功劳已大到了天上去,加官进爵是肯定的,就算是破格提拔重用也不为过。

一来是为了酬功,同时也准备把张启阳树立成为一个榜样式的标杆人物,给天下的忠勇之士看看,表达出一个清晰的意思——只要真心为朝廷做事,朝廷定然不吝封赏。

“着吏科议一议,给张启阳个合适的封赏。”崇祯皇帝虽贵为大明之主,但很多事情也不能做到一言而决。

给张启阳什么样的封赏还得按照朝廷体制进行“朕意高封厚赏,莫寒了忠勇之士的心。”

“是。”就这样,给张启阳议功论赏的程序就正式启动了。

吏科大大小小十几个官员,一连议了五七日,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拿出一个章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张启阳的身份太过于特殊了。他不是正经的科举出身,又是因战功受赏,很难进入比较清贵的文官系统。而且这家伙又是英国公的弟弟,这封赏着实让吏部的大小官员头疼。

最终,吏部又把皮球踢给了崇祯皇帝,由皇帝本人“圣意天裁”。

“这张启阳,已经是个四品指挥使,若是封的太高了,便是破坏朝廷体制。若是赏的太薄,岂不是寒了天下忠勇之士的心?”

左思右想仔细权衡之后,崇祯皇帝终于拿出了一个两其美的法子“那张启阳不过二十多岁,若是一下子封赏太甚,恐怕会失了锐意进取之心,不如慢慢历练逐步提拔,也好让他继续实心用事。不如先赏他一个爵位。”

现如今的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官僚了。每一个职位之后,都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等候补缺的官员,早已是僧多粥少无法安排的局面,确实不大好为张启阳安排实实在在的职位。而且他身为英国公家的小公爷,统领的又是民团而不是官军,真的不好放出去独当一面,不如先给个显赫的爵位用来酬功。

所谓的爵位,其实就是一种荣誉称号性质的东西,甚至可以直接用钱来买。

虽然还不至于这的到了烂大街的地步,却一点都不稀奇了。

“勇毅伯”这样的爵位绝对不算低了,若是放在大明开国初年,只有那些身经百战的开国元勋才能配得上这个爵位。

到了崇祯年间,虽说“勇毅伯”依旧是个很显赫很风光的爵位,但含金量却没有那么高了。

“就一个勇毅伯即可。”崇祯皇帝说道“拟旨宣张启阳进京奏对,届时再论实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