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那就打过去(2 / 4)

刻薄寡恩”“不念旧情”。

“虽说黔国公远在天南之地,想必已经听说了朝廷里边的事情。”安宁公主说道:“天下纷纷数岁,皆因为事不能专而权不能一,朝廷想要做些大事,总是被地方上牵绊住。”

其实,安宁公主就是在找借口,借以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削你的权”这个问题。

“臣已尽知,便是近支宗室都要削权以归朝廷,臣本就是代朝廷镇守西南的,从无他想。”

“好,不愧是与国同休的世代藩臣,这份深明大义的胸襟就比某些个宗室藩王要强的多。”

借着这个机会,安宁公主不点名的批评了某些不愿意交出权利的藩王,然后才说起正事儿:所谓的正事儿,其实就是缅甸问题。

众所周知,缅甸是大明朝的藩属国,其地位类似于朝鲜。

在这个动荡的年代,缅甸国内同样不得安宁,在王位的继承问题上出现了激烈的动荡,并且引发了战争。

关于缅甸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句话:靖难之役老套剧情在缅甸上演了。

老缅王死后,册立了一个年幼的娃娃做新一任的缅王,老缅王的那些老兄弟们和地方上的实力派肯定不服,于是乎就发动了缅甸版本的“靖难之役”。

作为宗主国,大明王朝肯定要在这个事情上做出裁决,按照惯例承认了那个娃娃缅王为正统,但这仅仅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已。

毕竟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满是内忧外患,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确实无力染指缅甸事务。

到了复隆朝,大明朝好不容易才喘过一口气来,那边的局势却已经基本底定:娃娃缅王被自己的嫡亲叔叔赶下了王位,叔叔自己做了缅王。

这等于是在打大明王朝的脸呢。

所以,朝廷下旨,责成沐家平定“缅乱”。

缅甸虽然是大明朝的属国,但却被沐家视为自己的后花园,马上发兵介入此事,只不过他们去的有点晚了。

那个名正言顺的娃娃缅王已经死于一场疟疾,一时间群龙无首,只剩下几个拥护娃娃缅王的死忠之臣而已,其实已经成不了什么气候了。

连娃娃缅王都没有了,通过武力上位的叔叔缅王就愈发显得理直气壮起来。

这幅情形像极了当年的靖南之役!

建文皇帝神秘失踪,燕王朱棣顺势登上皇帝宝座。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只要新的缅王给大明朝一个台阶,再装模作样的自请罪责,随随便便找几个理由搪塞一下,大明朝也就只能承认他的地位了。

最关键的变数不在于缅甸自身,而是在于“国际大环境”。

几十年之前的缅甸正处于东吁王朝的上升期,国力强盛,曾经占过暹罗的很大一片土地。

趁着缅甸内乱的机会,暹罗人趁机“光复故土”,打到了缅甸国内。

而叔叔缅王为了自身的利益,与暹罗人相互勾结,这是大明王朝绝对无法容忍的事情。

缅甸是大明的藩属国,容不得暹罗人肆意妄为。

这是对大明朝的挑战。

在这种事情上,沐家责无旁贷,当时就很随意的找了一个真假难辨的“缅王子嗣”,竖起“平乱”的旗号打过去了。

虽然沐家仅仅只是地方军头,毕竟实力摆在这里,立刻就把叔叔缅王打了个节节败退,顺便狠狠的教训了一下暹罗人。

经过旷日持久的内乱,缅甸早已不复往日的强盛国力,暹罗人又被沐家打了当头一棒子,反而便宜了安南人。

于是乎,大明朝的西南边陲就上演了一出“四国大乱斗”的精彩好戏,各方势力轮番登场,把局势搅的如同一锅沸腾的稀粥。

大明朝的这位新皇帝可不是复隆皇帝那样的“谦谦君子”,而是张启阳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张启阳的世界观,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