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五章 博弈(2 / 2)

的队伍可就不好带了。

于是兵工系统干脆把株江厂剥离出去,做个人情转给了中信公司,把这个不安定因素踢出去之后,回过头来借着机构改革开始整顿系统内部事物。

至于每年的那些分红,笑话,兵工系统一年向两伊的“特殊工业品”是株江厂的几十倍,差那点儿分红?

而这也促使株江厂近两年烈火烹油似的的崛起。

这要是换做其他领导,估计早就飘了,每年超过10亿美元的创汇额度,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横着走。

别说接纳几个邻近地区的工矿企业了,就是把全省、乃至全国的工矿企业全都打包拿过来都无所谓。

企业就是要做大做强嘛,不然如何成为企业家!

但温大伟却没有。

理由很简单,两伊不可能长久的打下去,一旦双方罢战,近几年扩张那么多的军用产品生产线怎么办?

赖以生存的干部职工又怎么办?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作为株江厂的掌舵人,温大伟不得不为将来考虑,更何况他比其他人更清楚,进入九十年代,国内的军用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谓是量价齐跌,而国内市场又不足以支撑这么庞大的产能,导致不少军用产品生产厂陷入困境最终走向破产。

所以别看现如今株江厂的军用产品产销两旺,可一旦陷入困境,一样是可以要了命的。

这也是为什么,温大伟在完成港岛的航运公司的订单后,开始研制8200吨全集装箱船的原因,届时用畅销船型承接株江高端剩余的产能,从而令萧条的军用产品业务实现软着陆。

在这个背景下,温大伟把现如今的一摊子能弄明白就很不错了,怎么可能还会盲目扩大?

塞进那么多包袱,资产是扩大了,但整个企业的身子却垮了,到头来大厦将倾,损失的只能更大。

所以温大伟坚决不同意,让陈厂长在省城那边顶住压力。

问题是陈厂长怎么可能顶住这么大的压力,好在当年在机关大院楼上看温大伟拉横幅卖剃须刀的那位领导出面力挺株江厂,认为株江厂的做法是对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这才没让那些包袱给塞进来。

当然,株江厂也退了一步,同意采购这些周围地区工矿企业出品的矿产和原材料,并负责解决部分技术和生产上的难题。

美其名曰托管!

如此一番博弈下来,这才有了现在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