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4 捆绑销售(1 / 2)

,灾难艺术家

在陆潜的时空里,有一个经典的营销案例:

玛丽亚-凯莉于1994年发行的圣诞歌曲,“圣诞节我想要的只有你”。

在歌曲发行整整三十年之后,这首歌曲每到圣诞节前后,就能够再次进榜,甚至登顶各大排行榜冠军,以至于被歌迷们戏称凯莉的“养老保险金”。

但是,为什么呢?

从七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每年圣诞节都有歌手发行应景专辑、发行圣诞歌曲,其中广为流传的经典曲目也数不胜数,然而,为什么这一首却如此特别,屡屡能够刷新记录呢?

其实,这就是营销手段。

当年,圣诞歌曲市场前所未有的繁荣,“圣诞节我想要的只有你”只是数不胜数的圣诞歌曲其中之一,发行之后,其实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火爆的反应,真正受欢迎的依旧是那些流传十几二十年的经典老歌。

于是,当年发行这张专辑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就想出了一个营销方案:

双管齐下。

一方面,是电台点播,让电台主播们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播放

一方面,是商场铺货。

其实,前者,基本各大唱片公司都在做,只是哥伦比亚唱片更进一步——

他们以一种近乎洗脑的方式反反复复播放,真正地确保,无论人们什么时候打开电台,又或者什么电台频道,总是能够听到这首歌。

客观来说,这份努力,很强大,很出色,奠定了基础,却不是决定性原因,后者才是。

什么叫做“商场铺货”?

并不是铺货唱片,而是商场背景音乐,也就是每当人们走进商场、超市的时候,耳边传来的音乐。

哥伦比亚唱片在整个北美大陆大大小小的商场和超市全面铺开,圣诞节前后,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持续循环播放,而且不是一年,整整持续了数年时间。

久而久之,当人们圣诞节走进商场和超市的时候,自然就会听到这首歌,再慢慢地,成为一种习惯一个烙印——

这首歌等于圣诞节。

最后,如果人们圣诞节走进商场和超市,听不到这首歌的时候,感觉就不太对劲,节日气氛似乎也就不浓厚。

一种心理暗示,一种记忆烙印,甚至还成为无数孩子的童年回忆,演变成为潜意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等待这些孩子成长起来之后,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圣诞节来临的时候,由他们来选择圣诞歌曲,“圣诞节我想要的只有你”也就成为他们的首选,然后,根本不需要宣传费用,一波全新的浪潮就铺陈开来。

当年,哥伦比亚唱片在这两个渠道上,花费数百万美元进行推广,尽管其他唱片公司也都会这样做,但预算花费却远远没有如此夸张,不少人都认为哥伦比亚唱片脑子进水了,沦为行业内的一个笑话。

然而,2019年,“圣诞节我想要的只有你”,在这首歌曲发行整整二十五年之后,单曲首次登顶公告牌单曲冠军,书写吉尼斯记录,不仅刷新夺冠用时最长的纪录,同时也是整整六十一年来首支登顶公告牌冠军的节假日主题曲。

所以,谁赢了?

之所以提起这个营销案例,并不是说蓝鲸影业需要花费二十五年布局,而是说,营销策略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像“速度与激情”那样,每隔两年到三年,就在四月和观众见面一次,如同约定一般,市场基本盘也就稳住了。

在陆潜看来,“速度与激情”模式还是有些松散,因为电影制作周期太长,两年到三年才能够看到一次,观众的“惯性”并不强烈深刻,所以系列电影后续票房也就因为作品本身的质量而出现明显的波动。

如果他们想要在观众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那么就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