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电影阶级(2 / 2)

他为整个类型片创造了诸多叙事手法和镜头调度,一直到现在依旧能够看到无数类型片导演从他的电影里汲取灵感,不局限于恐怖类型。

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两位大师现在都是各自类型片里的传奇人物,然而他们在自己巅峰时期却从来没有得到过金册奖的认可,这也被认为是电影历史里最遗憾也最扼腕的一页,侧面也能够看出喜剧和恐怖电影一直没有能够在电影类型里得到正名——

往往,学院派出身的导演都会抗拒或者回避喜剧和恐怖类型,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不入流的娱乐大众的低俗的简单的丑陋的”作品类型。

哪怕是半个世纪后的现在,这种偏见也依旧存在,目前为止依旧没有任何一部喜剧和恐怖类型电影能够登顶金册奖。

所以,电影真的没有“阶级”吗?只要“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平衡”争论依旧存在,那么类型电影之间的阶级就会继续存在。

其实,陆潜也或多或少受到如此偏见的影响,看看“游客”入围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引发的惊涛骇浪就知道了。

然而,蔚海电影节却在沙滩电影院连续两个晚上分别放映这两位大师的作品,值得细细玩味:

顺带一提,喜剧和恐怖题材在三大电影节登顶最高奖项的次数不多,但并不是没有的;至于主竞赛单元入围次数,那就数不胜数了,当然,即使是三大电影节也经历了变革与进步,偏见才得以慢慢改变。

陆潜,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来,注意力早就已经被大银幕吸引过去。

为什么许多重视电影爱好者一直在为希学德鸣不平呢?

正是因为希学德的镜头调度、画面构图生动诠释了电影影像艺术的奥义,他早早就通过自己的才华证明了影像是能够超脱故事本身挣脱屏幕的束缚带来震撼的,如果因为希学德拍摄的是恐怖惊悚类型电影就忽略这一点,那无疑是愚蠢的。

轻轻一瞥,就能够深深感受到这一点,然后就再也挪不开眼睛。

隐隐约约地,海风送来窃窃私语的呢喃,三言两语之间就能够深深感受到隐藏其中的震撼和感叹。

“哇……这镜头……真的难以想象,半个世纪前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