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学术冲突(1 / 3)

汉并天下 东仙轩辕 3109 字 2021-12-30

“经学是指华夏古代研究、、、、、六经,这六经被朝野上下公认为宝典。自孝武皇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我大汉的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各地的大儒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

内阁大臣丙吉的声音回荡在麒麟殿中,天子刘洵正聚精会神的听着,眉头微微皱起,显然正在为什么事情而烦恼。

“孝武皇帝即位后,召集全国文士,亲自出题考试,并亲自阅卷,重用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并下令非儒学的诸子百家一概被罢斥,儒学从此取得了独尊天下的地位。”

“公孙弘是个狱吏出身的儒生,孝武皇帝为了提倡儒学,将其擢升为丞相,封平津侯。公孙弘之前,丞相皆为列侯贵族,而公孙弘出身贫士,竟得封侯拜相,学因此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学术。凡是士人和官吏,必须学习儒经,才能得到任用或升迁,儒学独尊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而后孝武皇帝提倡学,这是因为经是孔子正名分的著作,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完整表现,其他经书都不象那样适用。还有一个特点是经文字极其简单隐晦,便于学者在最大限度内加以穿凿和引申。孝武皇帝选中,在朝政上是完全切合的。适应这个需要,制成整套学说的大师,就是被西汉儒生称为"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的董仲舒!”

丙吉乃是当朝大儒,为此天子刘洵将其召入宫中普及儒家的知识。原本天子刘洵很清楚董仲舒乃是一个大能,但是没想到在丙吉这里,对董仲舒的平价竟然这么高!

“本朝立国之初,朝廷也立儒经博士,承认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指导国政的思想却还是黄老刑名之学。儒生与黄老刑名学者经常发生争论,例如孝景皇帝时,博士辕固与道家黄生辩汤武革命。辕固据经义,说汤武诛桀纣,做天子,是得民心的正义行为。黄生引道家说,破帽子还得戴在头上,新鞋子终究穿在脚下,认为汤武虽是圣人,到底不该放桀、弑纣。孝景皇帝下判断说,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味。意思是不要学者再争论汤武革命的是非,也就是不赞成汤武革命。辕固又与道家窦太后辩两家高低。窦太后发怒,令辕固和野猪搏斗,幸得孝景皇帝给他一把好刀,没有被野猪咬死。这种学派间的斗争,显然阻碍着朝廷内部的统一。而董仲舒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把战国以来各家学说以及儒家各派在孔子名义下、在学名义下统一起来。经董仲舒的全力整合,向来被看作"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的儒学,一变而成为"霸王道杂之",合于汉家制度的儒学了!”

“董仲舒的哲学基本上是阴阳学说的引申。他认为任何一个事或物,一定是相反的

事或物合成的。例如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这叫做"凡物必有合"。合的两方面性质不相同,这叫做"合各有阴阳"。阴阳数量可以相等,性质却有一定,阳性尊、阴性卑,这叫做"同度而不同意"。君、父、夫是阳,臣、子、妻是阴,阴不得独立行事,只能从阳行事,事成不得分功。这叫做"阳兼于阴,阴兼于阳"。阴阳不得同时并起,一定要有先后,阳总在先,阴总在后,阳是主体,阴是附属,这叫做"一而不二"。阴阳二物,按一定的时候互相交替,一个起来,一个下去,一个增多,一个减少。起来了的到时候要下去,下去了的到时候又起来;多了的不能多到过度,少了的不能少到绝灭,终而复始,循环不止,这叫做"常一而不灭"。做事不论大小难易,违反天道一定无成,比如目不能两看,耳不能两听,手不能一手画方一手画圆,不一就要生患,这叫做"君子贱二而贵一"。天地的精气合起来成一,分开来成阴阳,再分成春夏秋冬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