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13章 田里‘种’出来的盐(2 / 4)

换得社会秩序,尚还算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但在现如今,关东彻底平定之后,重建汉室市场金融秩序的重担,便落在了刘盈的肩上。

货币价值堪比后世天地银行的三铢钱、较秦时高出3000的通货膨胀,以及物资的极度匮乏,都让刘盈这个金融白痴苦不堪言;

不过好在如今的汉室,尚处于落后的封建文明初期,金融秩序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本就没那么关键,且被秦末战火摧毁的足够彻底。

简单来说,就是刘盈并不需要达成什么具体的金融目标,也不需要改善什么具体的状况,只需要在一张白纸上作画。

比如钱币,在后世的金融体系中,某个货币体系彻底丧失信用,几乎是不可逆的过程;

但在汉室,刘盈却可以凭着一句‘尽废三铢钱,行以五铢钱’,就将钱币的信用重新撑起来。

对于后世人而言,这或许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却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后世的货币体系,是通过黄金、白银等重金属储备,来支撑起货币的价值;

换而言之,后世的一张五元纸币,虽然本质上只是一张纸,但这张纸的价值在于:随时能从发行钱币的银行,换取同等价值的贵重金属,如黄金。

这,就是后世金融体系的核心:以金本位构建的货币体系。

而货币体系的信用坍塌,往往是由于钱币发行者手中,不再拥有足够的贵重金属储备,即:贵重金属储备,不足以兑换已发行的纸币。

再加上人性,使得信用的重新建立本就困难重重,就导致货币信用的丧失,在后世往往会成为不可逆的过程。

但对于‘落后’的汉室来说,货币信用的重新建立,却并没有这么复杂。

——三铢钱含铜量低,百姓不认,朝堂信誉丧失;那五铢钱含铜量达标,百姓认可五铢钱的价值,朝堂的货币信誉就能重新捡起来。

盖因为不同于‘以贵重金属支撑其面值’的纸币,汉室如今的钱币本身,就是贵重金属!

拿到一枚五铢钱之后,百姓根本不用像后世人那样,考虑‘这枚五铢钱能换回多少贵重金属’,只需要看看这枚五铢钱本身,有多少重量的铜即可。

这样一来,钱币体系,就算是重新建立起来了;

但紧接着,便是让刘盈感到不胜其烦,甚至不敢有大动作,只能小心翼翼试探的通货膨胀。

虽然对金融几乎没有认知,但作为后世人的刘盈也知道:除去人为因素,通货膨胀往往都是源于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又是源自货币发行量加大,以及物资总量降低。

简单来说,就是钱变多了,货变少了,钱自然就不值钱了,货自然就更值钱了。

而如今汉室所面临的恶性通货膨胀,显然不是因为‘滥发纸币’,而是多年战火造成的成产力下降,物资紧缺,供需关系呈‘供不应求’所导致。

——毕竟刘盈就算想‘滥发钱币’,也拿不出那么多几乎没成本的铜······

所以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刘盈第一步,就消灭了在通货膨胀中推波助澜的粮商群体。

至于原因,也很好理解:在如今这个刚走出战火,绝大多数百姓还以‘吃饱肚子’为首要目标,乃至是唯一目标的时代,唯一能扮演价值参考物的物资,就是粮食。

粮食的价格,将直接决定其他物资的价格。

所以消灭粮商群体,以国家力量下场掌控粮食市场,便是刘盈稳定粮价的第一步;

紧接着,便是提高生产力,是供应关系回到正常水准,从而通过压低粮价,将市场通货膨胀恢复正常。

这也很容易理解:无论什么时候,农民总会愿意拿出多余的二十斤粮食,去换一身衣服;

亦或者,换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