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五章、忘不了(2 / 6)

仔,子女的生活比自己更好是每个家长共同的愿望,罕少有家长不想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

在社会福利不好的国家更是如此,不同工种之间的收入水平相差极大,上限高入云霄,下限深陷淤泥,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他们子女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

比如在华国,自古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思想,孟子的《孟母三迁》、岳飞的《岳母刺字》、欧阳修的《画荻教子》、陶侃的《截发留宾》,说的都是和教育后代有关的典故。

儒家文化有一个思想特征,对于现世生活和日用伦常的过度注重。

相比西方的上帝信仰,儒家文化这一特征更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如果说,西方人的上帝信仰是追求‘否定尘世、追求天国’精神,在天国得到超越视为外在超越。

那儒家的文化就是‘在尘世中就可以实现精神的超越’,在现实里就可以修炼到精神超越,无需等到天国,视为内在超越。

正是这种内在超越的价值取向,塑造了华国文化的基本性格,也成了几千年来华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点。

从孔子、孟子到朱熹、王阳明,儒家文化一直贯穿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的现世之学。”

南易看了看其他人脸上的迷茫,笑了笑,说道:“哈,你们不是修华国史的,我说这个你们听着很难理解,我省略一些,直接说我想说的结论。

华国人数千年深受儒家内在超越文化口口相传之影响,也见识了读书人超然之地位,加上农耕文明以农税为主的税收构成之下底层农民生存之艰辛,如此种种,让华国人倾向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带着非常强烈的功利心,思想、乐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打败同龄人,然后获得稀缺的,可以让阶层上升的资源。

所以,家长在给子女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往往会以能否增加竞争力为标准,可以的,勒紧裤腰带、想尽办法让孩子学,不可以的,绝对不能碰。

由于瑞秋这个小丫头小时候想学钢琴,就让我不由自主地去了解钢琴,包括钢琴在华国的发展史。

二十五年前,华国见过钢琴的人并不多,但是因为当时政治上的需要,只要有广播的地方,都可以听到钢琴协奏曲《黄河》,这让很多根本不清楚音乐是什么东西的华国人知道有一种乐器叫钢琴,并把它和政治的最高体现联系在一起,在心里打上了钢琴很高级的烙印。

进入八十年代之后,身上的束缚被解除的华国人构建起了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文青时代,思想上饥渴太久的年轻人捡起了音乐、诗歌,会唱别人不会的歌曲,会朗诵甚至是创作别人不知道的诗歌,被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当然,也有比较实惠的好处,那就是容易找到伴侣。”

南易的话让大家会心一笑,凝神等待聆听南易后面要说的内容。

“正当年,还是单身的青年是如此,但是已经有了孩子,正步入中年的年轻家长却把追逐他们逝去青春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或许是因为之前打下的钢琴烙印,让他们不约而同或者相互影响着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学习钢琴。

八十年代初,华国第一批学习钢琴的孩子大部分都寄托着家长的梦想,功利心并不是很重,虽然孩子们可能更愿意把练琴的时间用来玩耍。

到了82—84年,第二批学习钢琴的孩子和第一批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个时候,经商的华国人口袋已经鼓起来,但是他们并不被社会认同,大部分人家长还是希望他们的孩子将来有一份正式且有一定权力的工作。

正好,恢复高考之后的前三届大学生从学校毕业,一毕业就是干部身份,工作的岗位也是普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够到的,于是学习、考大学、当干部被成为许多孩子的理想,学习钢琴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