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新机构(3 / 3)

大魏王侯 淡墨青衫 1529 字 2021-02-27

,乃为奸吏所蒙骗欺侮,甚至识字者操控舆论,影响法司,吏员则世代为吏,上下沟结渔肉乡里,很多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若百姓知道律令和朝廷诏敕,则地方官员和滑吏根本无从收取。君侯虽然要花费不少,但这件事做得对,在下完赞同。”

李仪点头道“若人人识字,能读书明礼,熟知律令,邸抄,可以看报,则世间要少很多莫名其妙之人,多一些守礼,懂法,知耻的君子,是以花费再多,也是值得。”

陈佐才等人亦是发言赞同,秦东阳等人当然也无话可说。

徐子先倒是没有想到,成立学房搞免费教育居然这么容易被众人赞同和支持。

虽然他的威望和在侯府说一不二的权势完可以强势推动,但如果有部下的赞同和真心支持,做起事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不支持和支持,肯定是不同的效果和结果。

在颇感欣慰的同时,徐子先也是由衷感慨,可能放眼天下,也就是大魏,其实也就是华夏历来最重教育。

此时的欧洲和阿伯拉,知识应该还是被贵族和富商们把持着,在印涮术广为流传,造纸术推广,活字印涮出现之后,教会,贵族,富商对知识的掌控才逐渐放松和失控,人们能看书,学习,思索,这样社会才出现活力,出现不同的杂音,这样才能推动学识的流通和传递,才会有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科学的体系当中。

技术只是科学的载体,哲学才是科学出现的土壤。

所谓文艺复兴,就是民间出现了更多的声音,人们从盲信趋于理性,所有人都希望获得更多,希望能改变更多,在这种基础上,才会有出海的航海家,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机会,需要更多的技术改良和革新,然后才会有球贸易与军事革命,接下来工业革命才会顺理成章的出现。

华夏有重学识的传统,但华夏和中世纪的欧洲一样走了歪路。

中世纪是学术控制在教会手中,而华夏则是从汉之后,明儒暗法,儒家的学识和法家治民的手段为集权制的皇朝效力,儒家学说用来维系人心,法家集权和驭民术用来做实际的统治基础。

徐子先现在认为,大魏太祖很多事做的都很对,否则大魏不能抗击巅峰期的蒙古和契丹,党项等异族。

但太祖做的不对的就是没有改变集权皇朝的本质,没有更多的思路,没有改变外儒内法的本质。

所以天子还会集权,时间久了,大魏还是会成为一个扁平化的集权王朝,中枢会越来越腐败无能,地方会越来越穷困乏力。

当外敌衰弱时,王朝还能维持。

当外敌强势时,中央集权的王朝走到中后期时,就会难以维持,不管是宋或是明,都是一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