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韩舟,这都能让你寻到?(1 / 2)

可见金圣叹真是个妙人。

有才华,与时殊趣,离经叛道。

他也正是死在了自己的离经叛道上。

金圣叹37岁的时候,大明灭亡。

清朝入主中原。

当时吴县的新r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

三月初,金圣叹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任维初,要求罢免其职。

朱国治根本不鸟这帮士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明都忘了,谁还管士林清议?

对清初的官员而言,维护清朝统治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朱国治下令逮捕其中十一人,并为任维初遮瞒回护,上报京城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朝有意威慑江南士族,再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在江宁会审,严刑拷问,后以叛逆罪判处斩首,于七月十三日行刑,是为哭庙案。

清朝初鼎革的一段时间,乃至康熙乾隆朝,都有不少类似的案件,类似文字狱。

本质上是因为满洲人占据国民比例极少,统治基础不牢靠,清的上层统治者对下面的不忠、叛逆极为敏感。

经常一点风吹草动就会牵涉起大案。

如著名的“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这句诗是徐骏写的。徐骏,字冠卿,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江苏昆山人,顾炎武(这位的名言是家喻户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甥孙。

这哥们除了写了这一句外,还写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还在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

于是就被雍正给杀了。

这哥们到底有没有那心思,很难说。但大搞文字狱肯定是不得民心的。

哭庙案后,金圣叹被判死刑。菜市口杀头。

临死前金圣叹看见家人,神色自若的说“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他的家人一听,忍不住嚎啕大哭,围观的人也都为之鼻酸,而潸然泪下。

据说金圣叹的头被砍下来后,从他的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刽子手疑惑地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

也是很黑色幽默。

总之,如金圣叹、徐骏这般人的遭遇,使得清代的汉族文人越发谨慎、小心,渐渐奴化。

堂堂大臣,见到皇帝也得自称“奴才”,何其怪哉。

这里不得不说一个参照。

这人也是金圣叹的舅父。常看明末历史文的读者朋友们肯定知道。

钱谦益。

(很多清代著名文人都有亲属关系,可见当时的士族群体本质上还是一个占人民一小部分的统治阶级。他们攫取了资源和各种话语权,因而往往能世代簪缨,“书香门第”,所谓钟鸣鼎食之家。这种贵族化倾向也很被很多现代中国人羡慕,认为是家风好有品格的缘故。正如现在很多中国人也崇拜资本家和他们儿女的教育履历。)

钱谦益这个老汉奸,最可恶。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zjg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钱谦益是明万历三十八年探花,他在士林中的核心身份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南明小朝廷成立后,钱谦益当上了礼部尚书。

后降清,为礼部侍郎。

有一说一,在生命和民族大节之间做抉择,对人而言实是大考验。

很多人是降了,是软骨头,失节,但有的人也算其情可泯。

而钱谦益不一样。

钱谦益是东林党领袖,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