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章 宣抚司(2 / 3)

宋士 浮沉的命运 3729 字 2020-11-06

离宣抚司衙门不远,但两者在职责权限上的巨大差异,则是和以前大不相同。

宣抚使王松掌军权,宣抚司下又在军伍上设军情司、宪兵司、兵器司、军医院等,由张横挂副职。民政方面,则有财政司、贸易司、民政司、提刑司、巡检司等,由郭永任大名府府尹,挂职监管。

郭永看似总管民政全局,但许多职能部门如财政司和贸易司等,却是由王松亲自掌控。

府堂中人头攒动,一众新官故吏济济一堂。

除了在外招募的贤才,旧臣故吏中,大多都是中下级、官阶不高的知事、经历、司狱、典史等,但依然是人数众多,离开者寥寥无几。

未能离开的原因,一是因为级别不够,囊中羞涩,拖家带口,殊为不易。此外,目睹忠义军大破金人,心中便有了想法。

堂中之人,有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忠义之辈,要不然,他们早随张浚、岳飞的船只南下,避祸而去了。

想冒险一搏的投机之人,也是不在少数。平淡枯燥、对前途绝望,乱世之秋,拼上一把,搏个锦绣前程。

当然,道貌岸然的居心叵测之徒也是藏身其中。他们想要的,莫过于自身的富贵和权力。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各有志,这却是王松不能控制的事情。

大名府、相州、磁州、邢州等等,这么大的管辖范围,人少肉多,总会有用得着自己的地方。

再加上这王相公兵马强盛,攻无不克,这将来发展的机会,可是不可限量。

草创之初,人才良莠不齐,只能靠制度和律法来约束。对于罪大恶极之辈,王松也不惜痛下杀手。

宋朝路的行政机构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除安抚司简称“帅司”外,其余统称“监司”。分别被称为转运使(漕臣)、提点刑狱(宪臣)、提举常平(仓臣)。

如今这局面下,转运司一家独大,但其它两个大员的位子,同知、宪臣和仓臣也是位高权重,正是虚位以待。

即便除了这些高位,还有知州、通判、县令一大堆的官位可以挑选。这若是朝廷在时,胡子白了,恐怕也轮不到他们。

就像这赵应,原来只是地方的一名典史而已,现在却要被任命去当磁州的知州,坐镇邯郸。原因无它,只是因为他名声在外,为人公正,而又和士绅交好。郭永力荐之下,赵应便担任了磁州的一地父母。

还有董源,一个小小的知事,如今却要去担任洺州知州,治所曲周。

原来这些位置,都要由朝中议事堂的那些士大夫们决定,选中的也是和那些士大夫瓜葛之人。

现在倒好,全凭个人的官声,由宣抚司和几心腹之人一议,便决定了这些人的前程。

说白了,河北路官员的升迁,完全由王松和郭永说了算。而他们判断的标准也算是比较公正,有德有才者居之。

堂外炙热无比,堂内诸人心中却是七上八下,心事各异,浑然不觉自身的处境。

自担任转运使以来,郭永也算得上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他对大名府的官员士绅倒是熟悉,基本可以做到知人善用。

宣达政令、教化百姓、遵纪守法、安排农事、平理狱讼、稳定维护地方治安、保证财赋的收支平衡,这些都需要郭永领衔的大名府官员去做。

“经本官和王相公合意,大名府现有职权调整如下。”

郭永咳嗽了一下,清了清嗓子,朗声读了起来:

“程经暂任大名府同知、张黎暂提点刑狱、杨文标暂提举常平司,至于各县父母官的人选,也已经确定。众位同僚即日赴任,恪尽职守,安抚百姓,做好份内之事,以助我军早日收复河北。”

“下官谢殿帅,谢王相公。”

不管是铁骨铮铮的清流,拟或是八面玲珑的人精,此刻都是一揖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