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天下大治(2 / 3)

一统中原的离阳王朝从老皇帝赵礼,到先帝赵惇,再到赵篆,最终葬送到他自己手里。

他想不明白,为何仅仅四年不到的功夫,自己就输的一无所有。

好像是骤然倒塌的一座高楼,瞬间分崩离析,甚至让人根本来不及补救。

这份基业是在祖父之时,还是在父亲在位是就出了问题。

或者根本就是自己能力不足。

烟味越来越浓,赵篆意识逐渐模湖,浮现许共在投降北凉之后,写给自己的密信。

这位发迹于边关的名将,在信上是这样说的。

“当今天下,边塞已经没有徐骁,朝中也无张巨鹿。我许拱实在不愿效死尽忠离阳赵室…………”

剩下的,已经记不清楚了,就让他与离阳的这场幻梦,一同消失在这场烈火之中吧。

祥符四年,秋。

徐凤年收拢顾剑棠、陈芝豹等军兵马,引兵北上。

驻守靖安道的卢象升领军战死。

靖安王与靖安王妃于襄樊城内自焚而死。

拿下靖安道同时,两淮道节度使蔡楠作为顾剑棠的老部下,见大势已去,投降凉军。

两辽作为徐骁起家之地,得徐凤年与顾剑棠的手书,向王遂投降。

二路大军同会太安城,在北凉攻破太安城之时,离阳哀帝赵篆于太安城武英殿中引火自焚。

至此,离阳对天下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

徐凤年于太安城登基为帝,国号为“唐”,建元“贞观”,立正妻陆承燕为后,定太安城为都城。

尊父亲徐骁为“高祖”,母亲吴素为“太穆皇太后”

关于投降的离阳旧臣,徐凤年并未大开杀戒。

齐阳龙、桓温等一众离阳老臣,徐凤年许以虚职厚禄,颐养天年。

许共、蔡楠等原离阳的封疆大吏,徐凤年也采取平职留调的方法。

孙寅、陈望等曾为离阳出谋划策的年轻官员,徐凤年不计前嫌,予以重用。

而对于温体仁、晋兰亭这帮人,徐凤年直接他们明正典刑。

以顾剑棠为上柱国,辽王,遥领三万户食邑。

陈芝豹为蜀王,遥领二万石。不久对外宣称去世,卸下一干要职,

袁左宗与张边关等北凉西楚一干重将或是封王,或是封公,各有封赏。

新帝徐凤年登基之初,就挟一统天下之之势,大力改革驿路、漕运和胥吏三事,尤其以重建驿路作为重中之重。

同时,采取了以农为本的政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为改变离阳以来的吏治腐败问题,徐凤年命陈锡亮省并冗员,派岳鹏举等十三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皇帝本人厉行节约,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左各安本份。

政治体制上,沿用离阳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

法治方面,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

在用人方面,采取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兴复文教,完善科举制度,收拢社会各阶层人才。

徐凤年以离阳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臣下直谏。

朝中以孙寅最能直言犯谏,徐凤年多为容纳。

待孙寅亡故后,徐凤年哀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寅逝,朕亡一镜矣。”

军事方面,大力推行府兵制,对外用兵,经略四方。

贞观四年兵出两辽,收伏各各部落人口十余万,设立辽东都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