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8章 雷绪的使者梅乾(1 / 4)

从长坂坡开始 秋来2 4782 字 2020-09-06

关中地近西戎,风俗劲勇,民皆习战。

自商鞅变法,秦人以耕战为本,遗风流披,影响深远。

形成了与东部地区迥然相异的社会风尚。

秦汉时即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且异常严重。

曹操虽然忌惮关西诸将,但对于他们的政治斗争经验一点都不在意。

都是一帮恃勇的莽夫罢了,处理起来有些棘手,但也没有太过麻烦。

所以诸葛亮才会打凉州的想法,将为兵之胆也。

到时候大量吸收凉州的将领与士卒,铁定能形成一股战力。

再有了益州粮草的供给,兵发关中,配合襄阳上将,进攻宛洛,大业可期。

曹操想要蚕食周边州郡,诸葛亮也是这般打算。

河北自战国时起便一直是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重地。

河北劲悍习战民风的形成与这一点有很大关系。

自赵武灵王改制,胡服骑射,河北精兵,为天下雄。

另一方面,生活于马背上的民族,男子皆精于骑射,是天生的战士,平时游牧驰猎,战时出征打仗。

那些人据塞内的游牧民族大都能够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这样,新兴民族初起的锐气、游牧民族宜于征战的天性和对于汉族先进文化的接受。

如今的河北有很多士卒,都是臣服的游牧民族组成。

曹老板的军队里不缺这样的人,特别是北征乌桓以后,俘虏了许多异族士卒,用以扩充军队。

似这样的人,赤壁之战,孙刘两家也俘虏了不少。

诸葛亮收归心神,想那些倒是有些远了,莫不如还是多想一想江东与巴蜀之地。

这才是下一阶段的重点目标。

至于北伐中原,没有得到益州之前,是动不了手的。

东南地区民风劲勇好武,特别是淮南一带,为历代流民迁徙往来之地。

流民多结族而行,习于战乱,颠沛流离中,组成武装以自保。

乔迁政权本身是为强敌所逼、被迫迁徙的产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进取的特性。

所以在对外战争当中,打不过就投降,亦或者得过且过都是十分正常的。

诸葛亮也理解为何许多江东文臣武将都主张投降,打不过终究还会损失世家实力。

而且荆州主动投降的那些人,都得了曹操的重赏,更是给了他们榜样。

诸葛亮叹了口气,但愿江东之主孙仲谋对于中原有进取心,不要偏安一隅。

关平也叹了口气,就算入主川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巴蜀的政权也大多是客籍军团所建立的,客籍军团是割据巴蜀的扛把子主要依靠力量。

但客籍军团与本地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矛盾,更是历代霸蜀当家人一直面临的突出问题。

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会消耗川中政治内部力量。

此外,川蜀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历代据蜀者易于养成一种政治上的盆地心态。

安于偏霸,安于割据,不思进取,与东南差不多一样。

自古以来,从川蜀或者东南一统天下成大业者,着实是让人挠头,凑不出来三个人。

不是哪一个大业继承人,都会有着父辈的雄心壮志的。

诸葛亮的应对方法便是,掌握大方向的几乎全都是荆州人士,免得本地世家把持朝政,不思进取。

“看来我军要长期在襄阳与宛城的曹军进行对峙了,不过与我军有利。”

诸葛亮放下羽扇,站起身来,看着地图。

南阳是个盆地,同时也是关中,汉中,荆州和中原的一个旋转门。

四面都可以进入,也都可以出击,光武帝刘秀便是占据此地,以奠定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