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廷推内阁候补名单(1 / 2)

? 文华殿内,内阁辅臣和六部九卿的主官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廷推,以拟出推荐入阁的候选名单。.p> “陛下已经催了我们好几次了,我看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都尽量求同存异吧,今天就拟定内阁候选名单,不能再迟了。”黄立极作为内阁首辅,首先为此次廷推定调子,要求今天必须出结果。

施凤来道:“六部尚书级别的官员就不必讨论了,吏部尚书周应秋,礼部尚书来宗道,户部尚书郭允厚,刑部尚书苏茂相,工部尚书薛凤翔五位大人自动入围内阁候补名单。”

“我同意!”

“我同意!”

施凤来的意见自然不会引起大臣们的反对,毕竟六部尚书和内阁阁臣的差距仅是一步之遥,天然就拥有着入阁的资格。

李国普补充道:“内阁候选名单不宜太长,我看就定为七人吧,除了五位尚书大人外,大家再推选两个名额出来。”

张瑞图道:“由于前兵部尚书崔呈秀大人丁忧回乡,兵部尚书之职一直空缺,不如我们先定下兵部尚书的人选,并让兵部尚书人选直接入围内阁候选名单,如此,第六个名额便有了。”

黄立极点头道:“我同意,我提议由南京吏部尚书王在晋迁任兵部尚书之职,王在晋履任兵部各大要职,并有经略辽东的履历,熟知军务,迁任兵部尚书最为合适。”

因为孙承宗、袁崇焕在明史中的光芒万丈,王在晋此人在历史上向来以反派形象出现,后来更因参与修撰三朝要典受到牵连,被定为阉党而被崇祯罢官。

而让王在晋彻底被钉上耻辱柱的是后世三位大拿对他的评价,金庸:“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江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目光短浅,胆子又小……”

阎崇年:“王在晋既无远略、又无胆识,既无兵略,又无智慧。”

当年明月:“王在晋,字明初,江苏太仓人。万历二十年进士。这位仁兄从来没有打过仗,之所以派他去,是因为他不能不去。”

事实上王在晋能力非常不错,在军事战略方面更在孙承宗之上,经略辽东之时,王在晋就敏感地发现以国之力供养辽东军必将导致明朝财政枯竭,上书天启提出竖壁清野,军队大部撤回山海关以内,只留下小部在辽东打游击,企图以明朝的雄厚实力拖死后金。.p> 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王在晋的战略无疑是正确的,如果按照他的战略思想来经略辽东,兴许后金被生生拖垮也不一定,毕竟小冰河时期对后金的影响也非常大。

但大明实在太刚了,大明风骨历朝之最当真不是开玩笑,王在晋弃守广宁的战略自然被盘否定,连辽东经略的位子都被孙承宗接手了去,从此辽东开始大兴土木,生生拖垮了大明财政。

对于王在晋的能力,诸位大臣都是有目共睹的,廷推王在晋迁任兵部尚书并自动入围内阁候选名单的结果也没什么好意外,如此,候选名单就已经有六人了,还剩下最后一个名额。

李国普道:“陛下近日大肆起复东林党人,前内阁首辅韩爌,先帝帝师孙承宗,文宗领袖钱谦益均回朝担任要职,内阁候选名单中没有东林党人很不合适,不如就将这最后一个名额给东林党吧。”

李国普其实和阉党没什么关系,对党争一向深恶痛疾,只是因为和阉党一同组阁这才被东林党人“误伤”为阉党。

虽然被东林党人误会,但李国普对东林党人的品行节操还是非常钦佩的,是以他在文华殿阉党环视的氛围中,依然还能公正地提出让东林党人进入内阁候选名单的建议来。

黄立极闻言眉头皱了起来,对于东林党人入阁,他一向是非常警惕和排斥的,自然不想东林党人进入内阁候补名单。

但如今所谓的阉党已经占据内阁四个阁臣位置,再加上他们廷推的内阁候选名单也几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