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祭奠(4 / 7)

神都灵导师 周逸寒 8620 字 2021-09-22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里,所必须的需求。

首先,我们仍然是从少时开始说起,追溯人类出后以后的最早时期——婴儿期。

婴儿期是我们每个人类从胎盘降生以后,呈现在世间里的第一个面貌。

有些研究学者也将这个阶段化为了两个更细致的阶段,分别是乳儿期与婴儿期。

具体意思都非常的明显,我们也不必过多解释。

从出生~1岁,是小孩子们首个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体重增加、智力开化,真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子。

但是,面对还无法汲取除奶[水]以外食物的乳儿们,有些[奶]水不足的妈妈们,便会对此阶段感觉到非常的头疼了。

古时候,有个专门职业应此而生,叫做:奶娘,相信我们也都听说过。

此职业,从出现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未曾断绝,名称也随着时代的更迭变得越来越花花,什么乳娘、奶姥、嬷嬷、各式各样的五花八门。

抛去这些不谈,另外还诞生出的一种食物,同样也是应此阶段而衍生出来,并且也飞快的速度蔓延全球,成为最受哺乳期妈妈们追捧的商品了。

当然,我说的就是——奶粉。

相信,各位经历过孩童哺乳期的家长肯定比我要更加了解这东西,动则就好几百块,好一点的,千八百块的也有,而且都是几箱几罐的朝家搬。

曾经有个某广告标语说每年卖出的总量能绕地球一圈,纯是闹。

如果全世界买奶粉的家长把纸盒子撕了,估计半年就能把地球给整个包起来!

当然,这是句玩笑话,但不可否认奶粉的销量确实很好。

作为现今绝对多数家长都会选择的育儿商品,我觉得奶粉就可以算作是人类成长过程所必须的一种需求。

另外,走出乳婴期以后,吃穿哪个不都是我们的必须需求?

渐渐地,我们也会进入到老年期。

那时候,身体的各项指标都会急速消退,吃药看病也成了我们每天必须的需求。

天道生万物

同时却也给予了我们生老病死的寿元限制。

待到百年以后,我们也会离开这个曾经给我们留下过无数回忆的世界。

儒家对此认为:死为自然生命的凋零,人既有生,就无法避免老病死的生理轨迹,在论语·颜渊篇内也亦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名言流传至今。

生死,项来被我们当做一个词汇来讲解,把它分割开来,便是生的眷恋与死的别离。

其实,死亡在明国是被当做应该要被严肃的去对待的事情。

古来便有的:死者为大一词便是指此。

他们认为:逝者去后,其身灭,灵不灭,魂可永存,并在冥冥间庇佑自己的子孙福乐安康,最早以前的墓址、棺葬便就是以此理念为基准,后慢慢转换来的。

《周易》里便有提及:人身死后,将尸体承运至野,以树叶、枝等物体覆盖,好避免死者再受现世浮沉的打搅,后世将这种形式称之为——树枝馆。

以往,我们经常会在电视里面看到的那种木质的棺椁起源商朝,到了周朝后期,以木棺作为棺具已成了一项正式的制度。

到了建国后的近代,殡葬改革政策发行,现代社会开始提倡不存体、不建墓、只留骨灰的观念,持续言传至今。

尽管,改革发展施行以后,破除了旧社会崇神尚鬼的观念,但国民千百年来遵从的死者为大的传统却被保留了下来,就算只是骨灰,死者也需要一个能够安身之所,生者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地方去祭奠,如此观念结合,国家便开辟出了专门的地界,用以给双方共用,公墓的起源便就此诞生了。

后来再到现代,人往生后的殡葬形式已经成为了某种固定的流程进度,各种小三天、大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