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论道(3 / 4)

问题,道是什么?是一种不变的最终的真理,还是一种最初的推动力?”

孙象摇了摇头,回答道“你这个问题太过庞大,是所有像我一样修道之人毕生追求的答案。我无法系统的回答你,只能告诉你一些我所知的部分。”

“第一点,道和真理,是一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关系。

老子说,道的本质是虚无,实际上真理亦是如此。

这不分前后的两者,最初都是空与虚无。

你们现代科学天真的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条或者几条不变的真理,比如说质能方程这样的公式。你们认为,这些公式或者说真理可以解释整个世界,唯一的遗憾就是人类现阶段还无法完全掌握这些真理。”

“事实并非如此?”孙玉兰问。

孙象点头确认“的确并非如此。真理,或者说道,本质是虚无。而正是因为智慧生命的探索,道才会应运而生。修道之人讲究证道。何谓证道,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道化为现实的道。”

孙玉兰考虑许久,又问到“你的意思是,在宇宙中,原本没有质能方程,因为爱因斯坦的研究,于是太阳依照质能方程的方式进行核聚变?

但是这个说法逻辑上行不通。因为在爱因斯坦之前,难道太阳是按照另一套原理运行的?这太过唯心了吧?”

孙象回答“这难道是一件无法理解的事情吗?在三百年前,人类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往前,天圆地方,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

在上一个灵气纪元,太阳是一只三足金乌,那同样也是公认的真理。”

孙玉兰道“不,我无法理解。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是因为技术水平无法观测的原因。如果古人有宇宙飞船飞到太空,他们就不会认可这个理论。人类的认知受到智力和技术条件的局限性,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孙象“你提到了人类的局限性,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观点。但是这并非是人类的局限性,而是道路的局限性。当几千年前,天地灵气彻底枯竭,人类转而踏上科学这条道路的时候,科学本身的某些局限性就已经注定。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根据你们科学观测的理论,电子是有质量的,但是电子却没有体积。那么根据最简单的密度公式,我们用质量除以体积得到的结果是,电子的密度是无穷大的。请问,电子为何没有坍塌成黑洞?”

孙玉兰“这……”

孙象“再问一个问题,在量子物理的核心实验,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为什么观测者会影响事件的结果。”

孙玉兰答“因为根据量子物理的理论,观测者会造成概率的波函数坍塌。当然,我本人对这种不确定理论持怀疑态度。”

孙象“那么让我来告诉你答案吧,因为电子是虚无的,不存在的,更加精确的说法是,电子的存在并不完整。

因为人类现有科学体系的局限性,尚不能找到一种完美的真理解释电子的存在。因此,电子只能尴尬的处于虚无与现实之间。人类现有的理论,只可以满足电子的六个性质的存在,尚不足以让它跨越虚空成为真实的存在。

量子理论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代科学觉得量子的世界不可思议,所谓‘测不准’理论大行其道。其实不是量子测不准,而是你们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反映到量子尺度,世界就会变得自相矛盾。”

孙玉兰这一次思考了很久,最后叹息道“看来我用了一生的时间,都没有追上父亲的脚步。”

孙象给予她的教导,伴随了孙玉兰的一生。她用一生的时间去追赶,现在却发现,父亲依旧是那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不要妄自菲薄。”孙象安慰道,“我们原本就是走在两条不同的道路上。你在你的道路上已经登峰造极。玉兰,我为你骄傲。”